中国云计算市场经过近 10 年发展,似乎迎来分水岭。
分水岭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以青云 QingCloud、Ucloud 为首的不站队的「小巨头」正在形成。这两家今年先后宣布完成 10 亿人民币量级融资,并据可靠消息,两家均在筹划上市。而且,他们没拿过 BAT 的投资;
第二,「大巨头」阿里希望通过投资或收购其他厂商的方式来补齐阿里云短板的意愿越来越强烈。最新动作便是其 10 亿人民币投资云存储厂商七牛云;
第三,「要打造基于 IaaS 的 PaaS 层云生态的观点」开始成为行业共识。做 IaaS 的厂商开始往 PaaS,甚至 SaaS 层自下而上的延伸。而很多 SaaS 厂商也开始自上而下的向 PaaS、IaaS 层拓展。
然而,「IaaS 的窗口已经不在,新进者不会再有机会。对于已经进场的玩家,如果此前在市场上没有形成品牌溢价,也不会再有机会。」青云 QingCloud 市场副总裁刘靓在接受企服行业头条采访时表示。
反之,IaaS 厂商向 PaaS 延伸的逻辑会更自洽,优势也会越来越明显。
剩下的问题则是,在 PaaS 层做生态应该如何做?拼生态,「小巨头」能否拼过「大巨头」?
企服行业头条对话青云 QingCloud 市场副总裁刘靓
为什么必须做生态?
企服头条:如果从 IaaS、PaaS、SaaS 三个层面来考虑,你判断目前国内云服务市场格局以及未来趋势是怎样的?
刘靓:无论从技术、资源,还是资本、运营层面来看,IaaS 的门槛都是最高的。而且 IaaS 的窗口期已经不在。如果此前在市场上没有形成品牌溢价,以后也不会再有机会了。它的初步竞争基本到此为止。
但从产品层面来看,IaaS 卖的是计算、网络和存储等基础资源,这一部分的竞争会变得同质化。大家都卖一样的东西,利润会变得很低。所以,云计算的竞争将来会更多体现在 PaaS 和 SaaS 上。所有的 IaaS 厂商都会往上层去发展,越往上层走,离企业的业务就越近。
不过,离企业业务最近的 SaaS 层,目前盈利问题会面临挑战。因为它和 IaaS 不一样,它不是所有企业的刚需,它是一个垂直领域的刚需。而且中国用户的付费习惯相对来讲还比较弱。
所以 SaaS 在商业模式的设计上会有很大挑战。SaaS 市场会呈现一个逐渐细分的趋势,SaaS 层的参与者会越来越专业、越来越垂直。
企服头条:您刚刚提到所有 IaaS 厂商都会往上层去发展,如果排除掉阿里云这样的巨头企业,有可能出现同一家厂商将 IaaS、PaaS、SaaS 层都做了的情况吗?
刘靓:别人不好说,但青云不会去做。青云的边界在于,在产品层面不会碰功能型的产品,不会去做垂直领域的 SaaS。
但在 PaaS 层,因为 PaaS 可以分为 APaaS(applicationplatform as a service,应用部署和运行平台)和 IPaaS(integration as a service,集成平台),青云目前更多的产品形态是 IPaaS,未来也会去做 APaaS。
企服头条:APaaS 加 IPaaS 可以理解为是类似于安卓一样的开源的企业级应用平台吗?
刘靓:可以这样理解。我们现在正在规划整个开源的计划。第一个开源项目就会是我们的 AppCenter。AppCenter 这个名字容易让人理解为是一个应用商店,但商店并不是它的核心。它的核心是基于元 PaaS(meta PaaS)平台的一套运营模式、商业模式和生态战略。
AppCenter 呈现给用户的好像是应用市场,但中间的元 PaaS 这一层起到的作用非常关键。它要解决的问题是屏蔽资源层、面向应用层去提供应用开发、部署和 runtime 资源调度的能力,去消弥资源的复杂性和运维的繁琐性。
如果没有元 PaaS 这一层,想要去打造一个「Android」或「iOS」就是天方夜谭。即便你在官网呈现了一百个、一千个应用,这些应用如果没有元 PaaS 作为基础的话,那就是一个友链。
元 PaaS 既屏蔽了资源层的复杂,同时又给企业应用的开发和部署提供了一套标准。其实 iOS 和 Android 都是一套标准,开发者都参照这个标准来做,而不必根据不同操作系统或不同硬件各做一套开发。这就是标准的价值。
另外,它也是对云资源或云服务使用模式的一个变革。它说起来很抽象,但真正在操作资源的人会明白,这不是一个抽象的话题,而是每天都要面临的问题。
企服头条:这套标准会给青云带来哪些改变或影响?
刘靓:这套标准是有技术门槛的,它有助于我们去拓展合作伙伴生态。我们和很多友商不一样,我们不愿去做所有的应用。我们一直不认为这是一个巨头经济的时代,也不认为现在还能产生这种无所不做的巨头。精细化分工以及独立、专业的发展是我们坚信的一个方向。如果没有这种中立性和技术上的领先性,我们如何去拓展合作伙伴?
企服头条:合作伙伴生态的建设对青云的意义在哪里?
刘靓:就像最初大家教育企业要用云一样,这是一个趋势。企业的需求是不断向上走的,云服务能帮企业节省 IT 支出,提高运营效率。但上云不是终点,上云之后,企业还要逐渐从以资源为核心向以应用为核心的模式转变。要摆脱面向资源、中间件这种耗时耗力的应用开发模式。
未来对企业来说,IaaS 会变得逐渐透明。他们不会再买青云的虚机或「绿云」的虚机,虚机已经「消失了」。到那个时候,如果你不做生态,怎么去竞争?
「巨头的 DT 战略对很多企业都是个威胁」
企服头条:IaaS、PaaS、SaaS 是产品层面的划分,如果按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这种业务形态来划分,相比竞争对手,青云在其中分别处于什么位置?
刘靓:我不倾向于说我们处在什么位置,而是更希望说,和同行相比,我们有什么样的特点或优劣势。首先在公有云,我们规模不算大,这一点没必要回避。很多第三方会关注你的业务规模有多大、用户有多少,但我们会更多地关注它的健康性和成长性。
企服头条:健康性和成长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刘靓:首先,从我们公有云业务来看,我们的收入来源分布在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客户身上,而不是绑定在某些特定行业甚至特定的头部客户身上。我们认为这种模型不健康,风险比较大。一个客户的流失可能会带来你整个业务收入相当大比重的影响。
其次,我们除了行业分布比较广泛,在一些精英领域还有很大优势,比如互联网金融、电商、O2O、企业服务等。所谓精英领域可以用两个标准去衡量。第一是技术标准,第二就是 IT 投入。
技术标准在于这些领域的客户会对你资源的性能、完整性、响应速度甚至服务能力都有很高要求。而且,他们肯加大投入来保障自己业务是实时在线的、是能抵抗高并发的。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他们要保证自己的数据是绝对安全的。从这点来看,巨头所谓的 DT(Data Technology,数据技术)战略对很多企业都是一个威胁。DT 战略是什么——数据是我未来的生产资料,云计算是我未来的生产关系,我要全世界的数据。所以,凡是与巨头之间有直接或间接业务竞争、希望自己能够独立发展的企业,都会非常顾忌这一点。
事实上,因为这一点而不得已去选择一个中立的云服务商的企业越来越多。
企服头条:在私有云方面呢?
刘靓:私有云和公有云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市场,里面的竞争情况和参与者也截然不同。青云私有云最大的一个优势行业是金融行业。这也是我们最早突破的一个行业。
青云的公有云和私有云使用的是同一套架构、同一套代码。虽然其他公有云服务商也在积极拓展私有云业务,但他们的私有云和公有云是截然不同的产品,甚至是来自不同公司、基于不同技术的产品。
所以,在这个市场上,唯一一家公有云和私有云拥有一套代码、一套架构、一样的功能、服务、体验,同时在公有云和私有云市场得以大规模成功验证的,只有青云。
你可以将青云的公有云理解为「一套在大规模、复杂业务环境下运行的私有云」。这套代码部署在青云这里,我们将其用来做公有云业务。而如果把公有云代码进行产品化,部署到客户那里,就成了私有云。
这一点也构成了我们在混合云市场上的一个突出优势。对客户来说,只有基于同样架构、同样代码的混合云,在打通、管理、使用时才能有最好的体验。
说到混合云,现阶段市场并没有私有云这么繁荣,或者说成熟度没有私有云这么高。但它发展非常快,这也是我们近一年多来看到的一个趋势。
我们发现,传统企业的互联网业务要求它们逐渐把一些资源放到公有云上,这个需求是内生的。而一些规模较大的互联网企业也开始考虑逐渐将它的一些不需要实时在线的数据和应用,以托管云或是物理机的形式放到我们的机房里,跟它的整体的基于公有云的业务架构、服务架构形成一个混合的架构。这两个趋势在同时发生,所以混合云的市场其实很大。而在混合云市场上,我们的优势比私有云还要显著。
企服头条:如果阿里云通过投资收购的方式,直接收购一家私有云厂商呢?
刘靓:但他们的架构还是不一样,最终客户看到的还是两个东西。因为云太基础、太底层了,你不动架构的话,去融合产品会很难。
企服头条:青云最初在产品研发时怎么会想到要使用同一套架构的?为什么阿里云、AWS 没有这样做?
刘靓:其实从本质上来说,阿里云也好,AWS 也好,他们诞生之初都是为了自己的业务而设计的。然后他们将自己业务的富余的能力拿出来去提供服务。他们的本质是服务。
公有云交付的是能力而不是软件,但私有云不同。阿里云、AWS 天生就被决定了,他们不是去被设计成一套企业软件的。
但青云诞生之初就是做云的。我们没有电商业务,没有社交业务,没有其他的业务,我们生来就是做云的。我们的第一行代码就是基于这种企业软件的经验和基因写出来的。
企服头条:但 UCloud 和青云都是同时期成立的。在你看来,他们为什么也没有这样设计?
刘靓:首先,我不是搞技术的,并不了解 UCloud 的设计。UCloud 和青云是同一年创业的公司,但我们产品上线的时间不一样。青云是在 2013 年 7 月份才上线。而 UCloud 那时候已经商用了快一年了。
在青云之前,很多云厂商卖的只是虚机,然后就说自己是云计算。而青云则是在将虚拟化后面的网络、存储都做完了才上线的。我们当时是在以一个非常微不足道的小公司的形象和身份去告诉所有人,不是一个虚机加个 IP 就叫云计算。
云计算要承担大任,它是新形态的企业 IT,所以要有企业级 IT 完整的组件和能力。可以去翻一下 Richard(青云 QingCloud CEO 黄允松)最早的采访,那时候他就在说云计算要改造企业 IT 的模式,当时可能真正明白的人不多。
我们会认为云就是严肃的企业级 IT 的下一个形态,所以我们从来没说云是虚机、云是互联网专属或是游戏专属。我们没有去强调自己的互联网属性,也没有按照典型的互联网模式去做增长。
无论是青云的产品还是经营,都是以一种非常典型的企业 IT 服务的形态做起来的。所以我们的整个商业是以一个比较健康的形式,或者说是比较谨慎的形势在发展。我们把自己定位成企业级服务,而不是互联网级服务。
SDN、SDS、P2P 智能资源调度架构是青云基石中的基石
企服头条:您是如何判断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以及行业云未来的趋势的?
刘靓:这个要结合中国特殊的国情来看。首先,私有云是很大一块市场,无论是从老板们的观念还是行业安全监管要求来看。所以云计算要发展的话,一定要去抢占这个市场。
同时,混合架构的需求也很明显。再往后看,其实云计算一定是规模经济。最后会变成公有云一统天下,但是行业云会变成未来公有云的一大形态。为什么?因为行业云本质上来说也是公有云,也是多租户的,但它会具有很强的行业属性,无论是从行业监管规范的角度,还是从行业业务的特殊性上来看,都非常的必要。
企服头条:从时间点来看呢?
刘靓:说不好。我觉得乐观来看 5 年以后就会看得很清楚。
现在在做行业云的企业很多,但行业云最后一定是由底层技术供应商和行业从业者提供的行业专属能力相结合构成的。
企服头条:青云的技术优势除了体现在其公有云、私有云是基于同一套架构,还体现在秒级资源响应速度和 P2P 智能资源调度平台。但这些技术的不可替代性有多大?或者说,它们能在多长时间内让青云保持领先优势?
刘靓:我们一直说,青云在某些技术上能保持至少两年的门槛。
青云的 SDN、SDS 以及 P2P 智能资源调度架构,这三者是我们基石中的基石。你看不到这三个技术在直接作为产品销售。当然,SDS 和 SDN 可以以网络和存储的形式交付,但是它们的技术价值要超过产品层面的价值。
它们涉及到最基本的架构和设计理念,也决定了整个云平台自下而上的能力和可靠性、性能、安全性、稳定性、敏捷性等等。也就是说,如果你要去做这个事情,可以,但你的设计要重新来过。
企服头条:青云与阿里云、腾讯云这些巨头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阿里云通过投资,通过在资本层面与不同类型的云厂商进行深度绑定,以此不断补齐自身短板。但青云并未向任何巨头站队。所以,未来像青云这样的独立的云厂商与阿里云这样的巨头之间是否必有一战?
刘靓:我还没看那么远。不过我觉得其实这种竞争关系从一开始就存在。现在、往后也还是会竞争。但这个领域的竞争不会是你死我活。你可以放眼看一下,传统 IT 市场有多大,云计算占的比重有多大,那有什么好竞争呢?没什么好竞争。至少在现在是没什么好竞争的。青云会活得很好,也不会在正面战场上跟阿里云直接去竞争。
企服头条:如果从公有云的角度来看,大家都认为公有云未来会爆发。但目前阿里云在公有云的市场份额非常大。那青云会以什么样的姿态来做公有云?
刘靓:青云会按自己的节奏走。我们不需要追赶,也不需要现在去抢占所谓的市场份额。就按我们目前的人力的能力、研发的进度,保持增长,提供更好的服务就好。
点赞(1)
你可能喜欢
说点什么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