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底,《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终于落地,资产管理行业正式进入新纪元。
长期来看,这无疑有利于提升资产管理行业整体行业的规范性,但这也给市场带来了不适感。
资管新规对市场的影响会持续多久?消费金融未来两年会如何发展?AI、区块链等技术如何落地金融行业?流量的后备池在哪里?有什么新的行业机遇?
在由爱分析主办的“中国金融科技高峰论坛”上,科技金融基金曦域资本创始人黄晓黎,小花钱包副总裁林诗意,新颜征信COO赵杨和爱分析联合创始人张扬对这些问题展开了讨论。
张扬:消费金融从去年底变化比较大,第一季度末的央行投资里,只增加了差不多4000亿,所以想了解三位怎么看今年,尤其是未来两三年消费金融的发展情况。
林诗意:一开始抛出这个问题,其实是对比了2017年一季度跟2018年一季度的数据。很多时候分析数据,我们要看这个数据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出来。
对于2017年Q1的增长,我觉得是在过去一段时间最起码是从2015年开始,包括2016年的一个积累。因为2015年鼓励金融创新,像招联这样的消费金融公司在2015年起来,2016年场景进来了,同期马云提出了新零售概念,导致Q1爆发式增长,所以2017年整体来看,互联网、消费金融都是一个增速的状态。
但是到2018年Q1的话,我有很多朋友在银行券商等,他们现在很愁,需求有但钱出不来,导致Q1数字下降。
黄晓黎:过去两三年大家看到了消费金融飞快地发展,未来我还是依然比较看好它,整个市场会保持一定的增速。
前两年消费需求激活后,现在有一些银行,处于摘果子的市场丰收期。另外受资管新规的影响,带来暂时的资金流动不是很畅通的现象。现在资管细节还没出来,包括一些有资金的、有实力的机构,还没有办法打通资产的对接,这是短时间的现象。
张扬:主要还是银行,其他人的机会还会比较大吗?
黄晓黎:我觉得可能要分析,银行作为资金端,一定是巨大的受益者,整个的监管更有利于持牌方。前一阵有人说怎么界定科技金融和非科技金融,他说不持牌的就是科技金融,可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个机会在哪儿,我相信还是在资产和资金的对接之间。
中国还不太一样,整个持牌机构能力也好,下沉的空白市场也好,还有巨大的空间给第三方的服务公司。
这些服务公司有可能是2B的科技服务和产品,可能还包含了一部分的业务外包服务,跟数据、运营相关的,我相信空间还是很大的。创业公司要分析资产在哪里,资金在哪里,中间的连接是机会。
赵杨:金融科技作为数据提供商,我们非常看好这个方向,因为无论从过去两年的增长,到今年一些更小的金融退出这个市场,巨头再涌现,包括产品拓展方面,有更多可落地的,或者说不太空泛的业务形态。
张扬:资管新规不管对于业务操作来讲,短期内影响和长期影响会有多大?
林诗意:对大量做资产端的业务来讲,可能放款量会下降,我听到一些行业的朋友会说,甚至直接停止放款的都有。无论是消费金融,资管等,大家都在等,希望都是求稳,今年起码在Q3以前,基本上处于这样的一个形态,可能要到后面才会重新爆发。
张扬:在消费金融领域同质化问题重不重要?如果比较重要的话,同质化问题会有什么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黄晓黎:同质化问题,投资机构角度来讲的话,其实蛮难投的。如果你去拼一个场景,生意本身门槛并不高,好坏是有差异的。这里面永远存在比较激烈的竞争。
另外一些比如说好的资产,车、房这类需要抵押的资产的话,其实线下的人力是必要的,而且包括一些处置能力非常重要,好的资产实际上还是传统的,只是说技术、场景连接等多方面的因素促成资产爆发点。
这也是为什么创业公司在某一个垂直领域,最终还是有一定瓶颈。另外一种是更高层面的运营,可能会找到更好的出路。
行业本身来讲,确实有这个问题,包括资管新规来了之后又会出现新的机会,为什么走不通呢,原因有几个:一种是资产证券化太弱,还有就是有资金的那些人没能力。
所以我觉得只要市场在,机会永远在,只是不同时间点转化给不同位置的公司。
赵杨:我们的理解目前潜在的客群体太大了,导致同质化竞争。只要有足够差异化能力,可以保持快速的增长。有一些区域,确实特别多的机构已经进来了,导致行业急剧出现一些问题。
长期来看,更多还是要把场景和自己的能力有很好的衔接,因为未来获客和企业运营来说,大家都可能遇到市场瓶颈。
林诗意:同质化这个问题每个地方都会存在,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公司突出重围?还会有那么多的人想进来?我的理解是如何去处理流量跟客户需求、产品之间的联系,以及匹配程度、效率等。
客户需要匹配什么不一样的产品,虽然这些产品每个公司都可以给到,但是对于这个垂直客户群体的需求,其实还要靠不同公司对他的匹配能力。
张扬:除了传统的直接通过互联网投入方式,运营方式以外,今年或者未来几年有可能有新的流量机会吗?
林诗意:个人认为应该是互联网的一些垂直细分领域, 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像拼多多,它为什么能够起来,其实是在一个垂直细分领域,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这样的流量能够挖回来,而不是说纯粹在应用市场,或者是在信息流里面,对于互联网垂直细分的领域这一块,会是一个突破点。
黄晓黎:拼多多这种确实蛮难讲,有些流量还是要费苦活,我们投的都是挺苦的,SaaS也好,手机端也好,把最小的和最高的商户连接起来。在前面有一定的积累,涨到一定的量,有一定的密度和一定的市场占有率,这种特别零散的场景就连接起来了,会成为新的流量。
张扬:新的技术不管AI也好,区块链也好,这块有什么新的机会点,或者说一些不一样的改变吗?
黄晓黎:我最近对这块一直在思考,我就发现AI来的时候大家都很兴奋,什么都想让机器自己去跑。这三年以来,我们投的越来越技术了。
你会发现中国的金融市场超级大,银行跟保险差别很大,各个领域的应用的技术又差别很大,它的数据基础也差别很大。
比如说农行、商行他们都有钱,跟他讲大数据、人工智能,可能还只是少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事情。我们会有一些跨越式的发展,比如说保险,现在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存在鸿沟,还没有连通。所以你会感觉所有的技术在保险行业都是有用的,但要分阶段应用,不能一哄而上,有的可能大数据应用就已经很管用了,有的好的IT系统也很管用了。
AI首先量要足够大,主要是前端营销,客服,后端反欺诈,这些可能多一点。
赵杨:从AI大的概念来说,任何一个大数据服务肯定会做各种各样的尝试应用,这是毫无疑问的。目前广泛意义上的AI技术都变成了通讯,所有实施方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快速把这些技术能够实施到流程里去。
张扬:区块链现在有看到金融行业实际落地应用吗?
黄晓黎:我们也在思考是不是走错方向了,原来对它太理想化,上来就去中心化。目前因为区块链的项目还没有碰过,币是买过,我们也在思考到底出路是在哪里,一直密切关注底层技术发展。
如果底层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达到一定质变的时候,可能会到一个自变的过程。我大学毕业和研究生毕业都是通过互联网写论文,你会觉得那会儿特别少的内容,我们永远高估技术在短期内的应用,低估技术长期带来的价值。
赵杨: 区块链业务对于孤岛式数据壁垒的打破,一定是有质的改变,一定会会出现几家公司用这样技术把原有科技实现大的改变。其他领域更多是在小范围的探索,今年应该会有大公司参与进来,陆陆续续滲透到不同领域,细分领域,需求应该是不可逆的。
林诗意:AI的技术是一定会有用的,比如说像做人脸识别,图象的识别,另外机器学习这块,肯定会应用到风控流程的方方面面,每个步骤从前端的反欺诈开始,再到信用风险等行为模型,包括最前端的营销。
无论是AI还是区块链,很多人第一次听的时候很好,大家会冲上去,冲完上去之后,发现好像不是那回事。
所以现在到了一个时间点是,冲上去缩回来了,因为看不到里面的实质的东西,你要让这个很好的概念,一个技术框架能够为大众所认识,必须是从应用入手。
张扬:从帐户管理需求角度来讲,现在国内和金融科技公司大概现在做到什么程度?
林诗意:消费金融公司应用AI主要是开源节流和降低获客成本的考虑。客户的需求在同时间段是会变化且在成长的。所以有一些机构用的流量思维,不管后面会发生什么事情,先把它滚起来。接下来因为自身没法提供这样的产品,可能又回归到传统的金融机构。
为了留存客户,某些客户的需求正好对应短板,可能就需要跟外部进行合作。所以除了自身要去下苦功,也要持一个开放的态度。
赵杨:目前在消费金融领域,从我的视角看整个全生命周期的体系化,或者说结构化工作,大家都做的不是很到位,或者说沉淀都不多。
张扬:今年曦域看了很多非信贷领域的,其他的金融科技领域的一些思考可以分享一下?
黄晓黎:今年我们看的一种是专门做AI平台、PaaS、虹膜识别等,我们叫稀缺性技术。另一种就全金融行业去看,比如资管新规之后,资金的增量,和对接过程中,有哪些机会,有权益类、资管系统这些机会等。
还有一个大的机会是保险,保险非常小,大部分都是在理赔和后端的内部数据运营效率提高上。我觉得保险公司思维打开了,这两年的意识发生了变化。
张扬:对于互联网证券未来得发展怎么看,判断的逻辑和思考。
黄晓黎:我觉得移动互联网一波的手机端证券, 2015年的股市急速上升的时候,是受益方,股市下来以后,觉得很难有机会去追了。
有一定C端用户,又是刚性工具性的需求,现在已经变成一个全平台的公司,有各种各样的交易平台,境外的美股,港股,期货外汇都在做,量级也是非常不错,而且有投顾牌照。
中国市场有很大空间,大家增速都很大。我们可能看的是连接和数据,高频刚需的场景,当然市场格局还不确定,连接的场景和数据有极高的价值。
点赞(0)
说点什么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