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里写了这样一段话:
贝多芬是我呼吸困难时的空气,是我梦寐以求的大自然,是丧失信仰而感到惘然若失时所渴望的宗教,是在黑暗之中朝无限广阔的世界打开的一个窗户。
现实中的贝多芬却被上帝“开了一个玩笑”,26岁时听力开始减弱,中年时双耳彻底失聪,自己被上帝关上了一道门,却用音乐为无数人开启了一扇窗。
上帝的“玩笑”并没有因此而停止, 贝德里赫·斯美塔那、加布里埃尔·福雷、拉尔夫·沃恩·威廉姆斯、滨崎步等著名的音乐家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双耳失聪。
在这些名人的背后,全世界还有3400万儿童听力损失,他们,失去了欣赏美妙乐章的机会。
5月10日,在百度联盟生态合作伙伴大会上,百度公益联合壹基金、58集团启动了针对听障儿童的无障碍阅读计划,将为听障儿童打造首款基于童书绘本的AI手语翻译小程序,尝试用AI让孩子们“看见”世界的声音。
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中国0至14岁听力障碍儿童总数超过200万,其中0至6岁听障儿童13.7万,每年新增人数多达2.3万。
一个不幸的消息是,在导致儿童失聪的诸多因素中,“人祸”往往大于“天灾”。
美国的一项婴儿听力统计显示,听力正常的孩子在3岁时能掌握600~1000个单词左右;听障儿童在半岁时植入耳蜗、进行康复训练,3岁时能掌握100~400个单词;如果2岁时才发现听觉障碍,3岁时仅能掌握不到100个单词。
与此同时,国内听障儿童的救助并不乐观。中国3岁以下发病的聋儿约占总数的85%,可同期的就诊率仅为58%。很多先天性听障儿童到两三岁时才被发现有听力障碍,新生父母遇到这样的问题又往往无所适从,送到康复中心时,却被告知已经错过了植入人工耳蜗治疗的黄金时间。
尤其是在中国偏远的农村地区,父母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当地医疗条件太差,很多听障儿童甚至没有后天干预治疗的机会。
比后天干预治疗更“无助”的,还有听障儿童的语言教育问题。不同于普通孩子先学说话再学识字的过程,听障儿童要先学会手语,然后才能逐渐学习识字。
目前来看,听障儿童的康复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在康复机构接受全日制康复教育,专业人员直接对患儿进行康复,同时对家长给予一定指导;
二是在家庭进行康复训练,可通过家长培训、亲子同训、预约个别化训练等形式接受康复机构的指导;
三是听障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家长在家进行康复强化,同时定期接受康复机构指导。
而残酷的现实却是,国内只有50%的听障儿童有机会进入专业的康复机构,康复后的孩子也只有50%能进入普幼或普小。听障儿童的语言教育主要集中在家庭场景中,很多父母又不精通手语,无法帮助听障儿童完全理解一些陌生词汇,导致不少听障儿童无法进行高效的语言学习。
在普通孩子还在叽叽喳喳问各种问题的年纪,听障儿童却沉默在自己安静的世界里,不愿意与外界互动沟通,并且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现象。比如父母因为缺少与孩子的沟通而自责和内疚,对孩子过度宠爱,致使不少听障儿童养成自卑、胆小、娇气、任性、无尊重意识等性格,甚至还存在攻击性行为。
可以说,家庭启蒙教育缺失是造成听障儿童难以康复的重要原因,让听障儿童学习识字,不仅是一个公益问题,也是一个技术性难题。
如何解决听障儿童与家长或老师的沟通障碍,或许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
比如阿根廷的手语视频书,一家名为Canales的非政府组织,专门为听障儿童录制了手语视频书,每本“书”都配有旁白和字幕,以便听障儿童与家庭共享阅读的乐趣,为失聪儿童打开了一扇通往有声世界的大门。
再比如欧洲聋人联盟联合华为、动画大师阿德曼合作开发的StorySign,利用图像识别和光学字符识别等技术,将流行的儿童读物翻译成手语,试图用技术弥合听觉世界和非听觉世界之间的鸿沟。
遗憾的是,这些有趣的创意都还不支持汉语,国内仍然是空白。
由此来看,百度发起的面向3至9岁听障儿童无障碍阅读计划,恰恰是瞄准了中国听障儿童真正的需求。除了对海外类似产品的借鉴,百度还开创性的引入了OCR、NLP、AR等AI技术,搭建独立的产品研发团队,开发了全球首款听障儿童 AI 手语翻译小程序。
截止到目前,百度的技术团队已经启动手语AR化的模型制作,将匹配50本适合3至9岁孩子阅读的畅销童书绘本,作为第一期AI手语翻译的样本库,AI手语翻译小程序也将于今年7月份正式上线。
彼时,听障儿童只需打开百度App,将手机摄像头对准绘本上的书页,AI就会对图中文字进行分词,自动将字词和句子翻译成手语,同时AR动画人物绘声绘色的用手语将绘本的内容演示出来,让听障儿童们能“听”一部属于自己的有声故事。
当第一期的AR手语翻译的样本库制作完成后,百度还将继续开发通用的AI手语翻译小程序,逐渐将《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全日制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等加入样本库,实现结合语境的手语翻译,类似于手语版的“新华字典”和“百科全书”,为听障儿童打开一个获取知识的新窗口。
技术的伟大之处常常在于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在听障儿童的启蒙教育缺失近乎无解时,百度的AI手语翻译小程序却给出了新的答案:以AR的形式完成了文字和手语之间的翻译,帮助听障儿童建立起文字、手语、实物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巧妙解决了听障儿童与外界的互动沟通难题。
上帝为听障儿童与知识的连接中划了一道沟,但人工智能为无声的天使们开了一扇窗。
百度公益的无障碍阅读计划,给我们带来思考的不仅仅是AI将如何帮助听障儿童,还有公益活动新的方式与价值。
《南方周末》曾在一篇和听障儿童相关的报道用一位家长的心声作为开头:“做公益,要了解我们真正需要什么,别只为了博人眼球。”
其实这样的声音并不难理解,一提起公益,大家想到的就是“捐钱捐物”,为那些听障儿童提供尽可能的保护,可那些家长最迫切的期望却是能让他们的孩子可以早日融入普通人的社会,而非被过度的区别对待,被“特殊化”。
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源,不能单单呼吁社会对听障人群更加包容,本质上还要反思怎么改变听障儿童被边缘化的现状。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阿根廷手语视频书,已经被一些聋哑学校作为素材,帮助听障儿童通过手语学习第二语言,进而了解这个世界并积极融入正常的社会活动中。
就这一点而言,百度公益的无障碍阅读计划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一方面,AI带给听障儿童的不仅仅是阅读能力,还为每个听障儿童家庭提供了正确沟通的“钥匙”。在小程序的帮助下,听障儿童的父母们也可以为孩子讲一些睡前故事,分享自己的童年趣事,甚至逐渐用手语和孩子正常沟通,帮助孩子打开心扉主动接触外面的世界,而不是在无所适从的焦虑中自责和内疚,从而给了孩子过度的宠爱。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已然降低了公益活动的边际成本,所有听障儿童的家庭都可以用智能手机打开小程序,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偏远的乡村。并且百度的AI手语翻译小程序没有场景上的限制,未尝不能被康复机构、聋哑学校等作为教学工具。
在听障儿童无障碍阅读的公益计划中,百度想要给予孩子们的不是全方位的外在保护,而是给孩子们连接知识的桥梁,给家长们陪伴孩子的工具,尝试从根本上去解决听障人群所面临的问题。
得一提的是,AI手语翻译小程序并非是孤例,百度“AI+公益”的相关案例还有很多。简单搜索App很早就提供了盲人模式,方便盲人更好的使用搜索;百度人脸识别系统加持的“宝贝回家”,帮助很多走丢的孩子回到了父母身边......
人工智能正在从象牙塔走向技术平民化,百度又刚好为公益事业提供了这班“顺风车”。
写在最后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公益的形式都是“靠爱发电”,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且存在效率低、评估难等待解问题,以至于屡屡出现借公益博眼球的现象。
至少百度公益的无障碍阅读计划验证了另一种可能:以人工智能的方式做公益,用创新的工具促进公益事业跳跃式发展。AI 手语翻译小程序只是百度“AI+公益”的其中一步,这已经让听障儿童的家庭感受到了世界的爱意。我们可以想象,未来百度可以做的还有更多。
技术的价值不只在于商业化变现,还应该有温情的一面,让更多的弱势群体感知到科技的温暖,恰恰是一家科技企业最崇高的价值和使命。
点赞(0)
说点什么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