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开盘即破发之后,昨天的小米怒涨13.1%,收盘价19港元,也算是让雷军挽回了首日的颜面。
当几乎所有媒体都在或恭喜、或讥讽、或分析小米本次IPO时,作为聚焦在企业级市场的专业垂直媒体,企服行业头条(微信:wwwqifu)这两天却发现了一个小细节,那就是小米的云服务。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2017年全年,小米手机出货量为9141万台;截止2018年3月31日,今年前三个月小米手机出货量为2841.3万台。
截止今年3月31日,MIUI(小米手机系统)的月活跃用户为1.9亿,拥有5个以上非智能手机或笔记本电脑的小米互联产品的“米粉”人数超过140万。
截止今年3月31日,小米公司开发了38个月活跃用户超过1000万的应用程序,以及18个月活跃用户超过5000万的应用程序;用户每天使用小米智能手机的平均时长大约是4.5小时。
截止今年3月31日,小米IoT(物联网)连接了超过1亿台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及笔记本电脑)。
截止今年3月31日,小米经过用户事先允许,已在云服务中累积收集了超过230PB的专有数据。
可能有些读者对于这些数据没有特别直观的感受。简单来说:根据公开的数据统计显示,小米目前是全球第4大手机制造商,同时是全球最大消费类IoT物联网平台。
如此巨大规模数量的终端连接、海量的用户消费和行为数据,以及购物、内容等,背后都需要强大的云计算基础设施做承载。不夸张的说,小米,甚至是整个小米生态的命,都跑在它的云上。
如此重要的云,小米选择了谁呢?
首先,小米作为金山系的重要角色,自家的金山云自然是第一选择。
有报道显示,在前几年,小米一度是金山云的最大客户,营收贡献占比最高时甚至超过80%。不过随着金山云自身的业务增长,“去小米化”的效果也逐步显现。截止2017年底,小米在金山云中的营收占比大约为25%。
近5年小米为金山云营收贡献占比
但我们必须承认,任何一项IT服务都有出现故障的可能性。从保障业务连续性的容灾角度来说,选择第二家云计算厂商,对于小米这种业务体量来说是必须的。
这第二家是谁呢?
目前在国内,IaaS云服务提供商众多,比较知名的包括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QingCloud、UCloud以及三大运营商等等,其中市场占有率阿里云位列第一。
但意外的是,小米在国内的第二选择并非上述云商,而是选择了微软Azure的公共云服务。
如果从可能的业务竞争角度来说,除金山云之外,小米在国内第二家云厂商选择微软Azure也无可厚非。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在国内,微软云是由世纪互联运营的“中国版Azure”,而并非海外的“正版Azure”。
根据上个月全球云观察发布的报道数据显示,2017年国内公有云厂商收入利润综合排名前三的厂商分别是阿里云(112亿元),中国联通(110.2亿元)和网宿科技(53.58亿元);随后是腾讯云(45亿元)、中国电信(35亿元)、华为云(32亿元)。
而小米选择的微软Azure中国,在去年的收入利润仅为14.5亿元,甚至比整整晚其2年开放的亚马逊AWS中国的19亿元还要低上大约38%。
根据小米上市前的聆讯资料显示,小米的数据存储可在两个云中心(金山云、微软Azure中国)之间高效切换,系统基础设施托管在国内多个城市的冗余中心,备份存储于云服务供应商的独立数据库。当然,从实际小米云服务的运行状况来说,这两朵云的表现暂时应该符合小米预期。
而在全球公有云市场,目前的主要玩家基本是3A(亚马逊AWS、微软Azure和阿里云Alibaba Cloud)和Google。在世界其他地区,小米在云方面的选择没有意外,选择的是目前第一的亚马逊AWS的Web服务。
另外,企服行业头条还顺便挖了一下小米的云计算成本投入:从2015年开始,小米在云计算方面基本保持着每年大约3亿元的投入增长。
2015年,小米云服务、带宽及服务器托管费大约为3.14亿元,2016年约为6.01亿元,2017年大约为9.3亿元。截止今年3月31日,小米目前在该项上的成本投入约为3.35亿元。如果简单按照该数字做倍数增长预期,估算2018年小米的云服务成本将增长至大约13.4亿元。
今年5月,金山软件发布第一季度业绩,其中来自云服务的收益为人民币4.19亿元。也就是说,如果按照前文提及的25%比例计算,小米在今年第一季度投入金山云的成本大约为1.05亿元,在微软Azure中国和海外AWS两块的成本投入共计大约2.3亿元。
点赞(1)
你可能喜欢
说点什么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