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现在还把阿里巴巴视为一个纯粹的互联网公司,那应该是对它最大的误解。正如20年前不把他当做互联网公司一样。
阿里曾在2016年,提出了五新战略,其中包括“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和新能源”,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看到阿里日拱一卒地在不断落地五新战略,而到了今天,已经初见端倪,可以看到了一个基本完整的布局。
在9月16日,阿里揭幕五新战略中最神秘的部分“新制造”,推出了一个全新的智能供应链公司“犀牛智造”。这个保密3年的新制造平台正式公开亮相,为智慧供应链升级打造了一个标杆样本。
如果大家接触过工厂就会知道,工厂的利润很多时候来自于规模化,因为订单量越大,单件的成本就越低。如果订单量很小,很多工厂都不愿意接单,因为开动一次机器的成本,可能远远高于这一单的利润的。
不过“犀牛工厂”却和这个行业规律背道而驰,它只服务中小企业的中小订单。从服装业切入,“犀牛工厂”发挥阿里巴巴的数字化能力,对供应链进行智慧升级和柔性改造,100件就可以起订,7天可以交货。
相较于行业的1000件起订,15天交货,把周期大大缩短,灵活程度也大大提升。因为之前有人说网商银行是专为中小商家提供小额贷款的“傻子银行”,现在也有人开始说专接小单的犀牛工厂是“傻子工厂”。
这样的突破在服装行业的人看来,确实是一个颠覆性的突破。犀牛工厂之所以能够这样做,其实就在于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真正把小单的生产成本降了下来,把中小商家和大商家推到了同一个起跑线。
在早期,中国服装行业的库存周转周期要半年,大概是因为巴黎时装周发布新品,我们去学习潮流打样,然后再大批生产,最后再通过渠道流通到全国去进行销售,整个周期少则2个月,最高高达半年之上。
之前服装行业的传奇品牌ZARA,无论设计还是工艺其实都并不出众,但是却可以实现新品走秀完毕后7天,产品就能够展示在全球的门店中,凭借一个快字,颠覆了服装行业,引领了服装行业的快消品品牌。
网红电商的火爆让我们看到了其背后供应链的价值,类似如涵这样的公司都是完全自建的供应链条,凭借自己强大的出货和选款能力,快速下单,快速出货,把库存周转周期降低到两周左右,刷新了中国服装行业的玩法。
这些突破的最大前提是有一个出货量的保证,最终拼的还是一个规模化的效应,中小卖家在这个环节中确实很难有实力去分一杯羹,犀牛工厂最大的意义则是,用更低的下单要求和更快的出货速度,让中小卖家也能够和大平台大品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凭借自己的灵活和敏锐,来赢得自己的市场和用户。而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也意味着更丰富、更个性化的消费选择将涌现出来。
犀牛更重要的一点,是它最大限度地解决了服装行业的库存问题。库存其实是服装行业很大的成本来源,而以销定产、柔性制造的新制造,让中小商家再也不用担心库存问题,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实现“0库存”。
犀牛智造平台CEO伍学刚表示“新制造听起来高大上,对商家来说就是一家聪明的共享工厂,我们接小单、急单。所以90%的客户都是中小商家,尤其是淘宝天猫上的新品牌。就是要让中小企业从繁重生产中解脱出来,让创业者专注自身优势和业务创新,也让他们具备与大企业竞争的关键能力。”
中国被称之为“世界工厂”,拥有全世界最强大的生产链条,不仅仅是因为人口红利,最重要的其实还是上下游供应链的完备。但强大的供应链背后,还是有其短板所在,规模有余但灵活性和智能性不足,在供应和需求之间仍然不能完全匹配,产能的过剩和浪费仍然存在。
随着个性化时代、智能化时代的来临,人们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提升,购买渠道分散,对供应链的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直是阿里在努力的方向。低成本、高质量、快速交付、小单可订是生产能力的竞争力来源,四样齐备的供应链条事实上极为稀缺。那么很自然,谁能完成这个供应链的智能化升级,谁就把握了制造业的未来。
在很早之前,阿里就曾经提出过C2M的趋势,认为未来人们的需求一定是逆向满足的,工厂要根据消费者的具体需求来进行生产,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批量生产之后再通过渠道销售,我一度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毕竟工厂还是以规模为核心,很难做到这种柔性的个性化生产,或者说即便做到了,生产成本也极高,但随着数字化的不断升级,这个时代到来的速度远超我们的想象。
阿里强大的数据分析“大脑”支撑了整个平台生产流程的统筹,边缘计算、机器学习、图像识别等技术则是整个链条运转的支柱,订单的需求通过IoT技术精确下发到各个生产环节,实现精细化的下单和生产,也正因为是智能技术在支撑,整个流程下来并无明显的阻碍,生产100件和生产1000件在效率上并没有特别大的差别。
相较其他工厂,犀牛能够缩短75%的交货时间、降低30%的库存,甚至减少50%的用水量。在过去的两年中试运营过程中,犀牛工厂已累计为200位淘宝天猫商家、主播、时尚达人等提供生产服务,得到了行业的广泛认同,也完成了阿里“新制造”的最后一块拼图。
在服装行业中,有一家垂直巨头叫申洲国际,它的销售额约200亿,市值却高达1600亿,市盈率远远高于很多互联网企业,足以看出资本市场对可能具备此类能力的企业极高的期待。
因为互联网服务的天花板受限于人口红利结束,而供应链智慧升级则还是一大片蓝海,谁能拔得头筹谁就能赢得一个更广阔的未来,从目前全球经济形势的实际来看,制造业和服务业通过数字化这个桥梁实现融合,才是未来的趋势。
尽管数字经济如火如荼,互联网企业的发展也是一日千里,不少新锐的互联网公司获得了不错的业绩和市值,但作为中国互联网领军企业的阿里显然目光绝不仅限于此。
纯粹的互联网企业,如果不和实业结合起来,终究就是用户规模和用户时间的竞争。这个市场终究是有天花板的,就好像人的时间一天24小时,不管你怎么竞争,都不可能会看25小时的短视频,所以把目光从信息中介上换到价值再造上,才真正能为中国互联网打开一片全新的发展空间。而制造业的升级,显然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庞大的领域。
阿里的新制造,是“五新”战略的重要一环。现在回过头来看四年前提出的“五新”,我们更能看出阿里战略的体系化特征。
新零售的孵化和整合,是销售通路的再造,是消费服务的提升,也是供给侧深度数字化改革的基础。新金融则真正实现了中小企业的普惠服务,让金融能够从为小微企业和个人经营者提供和大型企业同样的服务,来支持他们的发展。新能源是“五新”的动力,新技术则是发展引擎。
而现在的新制造,和另外“四新”是高度融合的,数据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制造业的融合,将推动“中国制造”的又一次升级,更将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如果说之前阿里做的是中小企业生意数字化的“水电煤”,那么“五新”战略做的就是全社会数字化升级和创新的“水电煤”,用现在的话语来说,就是“数字新基建”。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曾说,利用数字技术创新求变已成为社会共识。面向未来,数字化将成为中小企业、品牌和各行各业的新能力,更将成为时代的新能力。而‘五新’已经成为了‘百新’、‘万新’,背后正是各行各业都在全方位走向数字化和智能化。
阿里做新制造,并不是要做制造业,而是要给全社会的数字化“打个样”。犀牛工厂最重要的并不在于它的产能有多大,而在于它未来是个可以输出给更多工厂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所以阿里的目光早就跳出了互联网,放到了更高的维度和更远的未来上了,谁能够先主导产业链上游的变革,谁就能主导下一个十年。阿里目光的高远,执行力的卓绝,就是要让互联网和数字化,成为驱动实体经济整体升级的领军者。在中国经济“双循环”转型的当下,阿里在数字新基建上的深耕,展现出一家好公司的责任和担当。
点赞(0)
说点什么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