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9日,由西安创业大街主办,3W集团承办,蒜泥科技和3W集团-3W鹰学院联合协办的“西安经开 · 3W训练营投融资实战课”培训活动正式上线。
此次培训活动将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传授“企业融资方法论”,帮助创业者深度梳理项目,解决创业融资阶段关键问题,提高企业融资成功率,进而提升创业项目的整体实力。
6月29日—7月1日(共计3天)每天15:00-17:00,钛资本联合创始人、管理合伙人李骅;天使投资人,师创黑马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李爱斌;北京极光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创始人周丽霞共同组成的“投融资导师团”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为广大创业者带来实战干货分享。
本期内容整理自钛资本联合创始人、管理合伙人李骅《早期创业者必知:你的项目值多少钱?》的主题分享,内容有所删改。
正文:
这个题目给到我的时候,我的大脑里先有一次信息爆炸。我们做过很多项目,每次都会因为估值的问题引发大量的沟通、思考。 估值既简单又复杂,但“值”的背后蕴含着太多含义。
我相信大多数创业者,即便融过几次资,在估值这件事上也是懵懂的状态。我认为,确立好正确的估值,有利于企业可持续性发展。所以,今天我的分享也从以下三部分展开:
第一,探讨源头的问题,我希望花一点时间和大家探讨融资和估值的意义和本质。
第二,从方法入手,科学的进行项目估值和定价分析。
第三,深入理解,了解融资的内外部环境,寻找影响估值的关键要素。
融资和估值是密不可分的,估值就是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大家对估值和融资有不同的理解,可从本质来看,股权融资就是一次销售,即买卖双方达成一次交易。
交易的买方是谁呢?股权受让方不用说,天使投资人、VC、PE都会通过购买股权得到回报。而卖方就是我们创业者,也就是创业实体。
只要有买卖就会有定价,估值就是为了实现这次销售的定价。虽然项目是一样的,但价格可能会差距非常大。所以我们要探讨的本质问题,就是定价是怎么来的。
首先,价格未必与价值等同,价值更多通过供需双方的匹配关系来体现。比如空气有价值,但没有价格,但如果空气变成稀缺品,依然可以有价格。在创投市场里,价格和价值长期看是趋向,一定要把这个关系处理好。
第二,价格是市场行为的产物,必须放在交易的市场中。市场行为导向才能产生价格,就像没有菜市场就没有萝卜白菜的价格。同样的道理,估值也必须基于市场行为,想要了解估值就需要清楚它背后的市场行为、机制是怎样的。
第三,基于我个人的理解,一个手提包放在这里,代表的是它当下的价格。可创业项目上因为股权融资产生的估值,面向的是未来不确定性的定价。投资人购买公司当下的股权,买的其实是未来空间。所以,买卖双方首先要共同面对一个不确定性,同时要为着更美好的未来在当下形成交易。
针对估值,买卖双方会有很大的差异。创业者希望借助外来资金实现快速发展,会高度认可项目的价值。可投资人考虑的是回报,考虑的是风险价值。
双方看待估值的视角是截然不同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是对立的。 这种矛盾一直存在,双方还可能会变成交易对手。
所以,谈估值一定要回归价值,双方要求同存异谋求最大认同。其次要相互理解,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用同理心理解对方。
大家总觉得投资人决定着公司的生死,手握资金很是风光,可现实并不是这样的。尤其从2018年资本寒冬来临,环境的变化对投资人也有很大的影响。
募资难、投资难、挑战大、煎熬多,资金体量锐减,退出通道受阻,以及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投资人也会陷入困境。
一个最基本的投资逻辑就是5年10倍,即本土人民币基金的存续期是5+2,就是5年投资期,两年退出期,这就意味着投资人要在5年内完成所有的投资和退出,这要求投资的项目5年能给带来10倍回报。
从字面上来看,这个数字很诱人,可如果仔细计算,就会更精准的理解到这对投资人意味着什么。
假设一个天使投资人,平均每个项目投500万,占股10%,那么这个项目的估值就是5000万。如果命中率是10%,也就是投10个能赌中1个。
假设其他项目全挂掉了,或者没法有效退出,就意味着一位投资人投的项目中,至少得有一个值5000万才能回本。
5000万还得在股权没有被稀释的情况下,如果被稀释了,那这个项目的估值至少要值5个亿。这就意味着5年之内他投的公司,估值至少要放大10倍。这是非常有挑战的事情。
5年10倍意味着一个项目的抗风险能力必须足够高,如果项目的未来都没有这么大的想象空间,投资人是不会去投的。因为没有办法有效平衡其他项目的风险。所以投资的基本门槛,就是这个项目要能给投资人5年10倍的退出空间。
所以投资这件事,第一要非常专业;第二具有非常大的挑战。这就要求好的投资人应该具备创业者的秉性,能够坚持,能够不断去投入、迭代、优化。
投资人非常同样符合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丛林法则。做的不专业、不扎实的基金得不到很好的回报,这是重要的启示。只有坚持长期价值投资才能取得更好的回报。
不过,如果以时间的推进来看,价值终归会回归到价格,回归到价值的水平位。
第一,价格是由供需决定,典型例子就是钻石。钻石的成分就是碳,可价格是几万、十几万,真的值吗?
为了垄断钻石价格,曾经出现过把大量钻石倾到海里的情况,就是为了保持稀有属性,这都是供需关系的博弈。
第二,价值是很主观的概念,信则有,不信则无。马云对阿里巴巴未来未来愿景的描述,会让大多数投资人觉得他是骗子或疯子,但孙正义信了他就变成了一段佳话。
创业者也是,相信项目能成功价值就存在,不相信就没有价值。同样的项目可能被一个投资人看成宝藏,却被另一个看成狗屎。
洞察力、感知力、认知水平、决策都会在不同段位大大影响对一个项目的判断。企业发展在一定意义上是被价值投资者推动的,价值投资者做的是趋利避害。
所以从长期来看,价格最终会回归到价值本身,这是由供需关系、人性和长期的市场运作规律决定的。
理解到估值的本质以后,我们来介绍一下典型的估值防范。在我看来,方法只是为了达到目标产生的路径之一,方法是用来赋能的。从宏观来看,估值有三大方法:收入法;市场法;成本法。
收入法即通过一家公司的未来收入判断它的价值。当然收入是比较广义的概念,利润、现金流这些都可能纳入到收入的范畴,适用于成熟期的公司。
收入法的优点是反映了公司的内在价值,是最重要的估值方法。但另一方面,对于未来自由现金流的估计不准确,受折现率的影响比较大。
市场法简单来说是以市场参照物来进行对比估值,大家经常听到的模型就是P/S(估值/销售额),P/E(估值/盈利)等,适用于早期项目和高科技项目。
这种方法优点是简便易于理解,可适配不同的经营形态,缺点是会受参照物影响和会计准则影响。
成本法是以投入的成本作为估值底线,典型方法就是净资产估值法,比较适用于重资产等行业,优点是直接有效,缺点是适用范围较小。
其实,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估值方法会有不同的方式。而不同阶段的企业,估值逻辑也会发生变化。具体方法和建议,可以查看下面两张图。
早期企业体量不太大的时候,估值可以很高,但企业需要不断、快速地靠钱去拉伸到非常理想的状态。这个阶段他愿意出让的股权是多少,都会变成计算的依据。
不过真到具体投资时,投资人会有更综合的考量。比如到了c轮就会有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企业可能会慢慢产生利润,估值模式就要发生转变。
所以一个创业项目,越是到以后越会有更详细、更全面的估值模型,企业一定要充分理解投资人的逻辑,找到一个平衡点。
我给大家三个建议,第一是叫适配性,第二是要结合性,第三叫逻辑性。
适配性就是要和企业的性质和所处阶段适配起来。结合性是要把多种估值方法叠加在一起综合参考,更有信服力。逻辑性是要有更合理的假设条件和推荐逻辑。
只有市场认同、市场买单才能形成交易,这是第一原则。创业者最需要知道、最需要清除的,就是形而上、系统化的概念方法只是辅助作用,最后一定要落到实的结果上。
估值是一级市场的博弈,也是一种心理上的博弈,所以想要更准确的估值,就要深入理解机制,了解融资的内外部环境,寻找影响估值的关键要素。
投资有点像是从上帝视角看项目,但是又在用市井中人在菜市场砍价的方式砍价。所以很多时候会觉得气馁,有时候又有了信心,整个过程变化太大全都是戏。
所以在这种变化中,我能给出的建议是:
首先企业要有根,不要随着外部的影响不断摇摆。总是想被扶贫的创业者很容易让投资人占据心理优势,降低项目估值。
第二是手里要有牌,手里没牌其实没法打,没有筹码也没法和投资人博弈。如果有多个买家在争,创业者就能给自己争夺到一些好牌。
第三是要知进退,身段灵活。可以高举高打,也能随时改变自己的姿态。知道天花板在哪里,也知道地板在哪里。
再有,外部环境也会影响到企业的估值。
比如宏观经济形势的上行或下行;社会的动荡或稳定。
二级市场的趋势,比如美股、港股、国内的A股、创业板、科创板在朝着什么样走势发展?是熊市还是牛市?
第三叫航向,行业风向标、政策利好、市场红利、技术窗口期都是正向的例子。以及一级市场的整体状态,以及一级市场赛道的热度。
总结下来,对于外部环境的评估一定要审时度势。要看到周围发生了什么,然后再决定如何去调整和适配。
说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就比较好理解了。
我认为内部环境是非常多元和复杂的一个事。比如说创始人是什么背景,团队的心态,股东态度和控制力等等。这就需要做到“事好”“人强”。 创业者内心更强大,才能在博弈中占据主动。
当然,项目估值还有个更重要的环节,就是心理博弈:对赌和自赌。
大家可能对赌这件事非常关注,为什么会产生对赌,因为所有的风险都可以反映到资本上。投资人觉得承担风险过高,就会采取一些措施。
有时候创业者签独对协议也是被逼的,我建议创业者不要轻易签对赌协议,可以问一下投资人觉得多少估值可以去除对赌条件,再来以此为基准重新考量。
我们希望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以发展的视角来看项目,不然很多早期项目签对赌协议是弊大于利的。
下图涉及到一些投资人“不可拒绝的逻辑”,创业者可以用来做参考,这里不做过多展开。
前面提到的一些建议都是在内外部环境里的,但落到实操层面,估值其实会有一些误区,最大的误区就是认为估值越高越好。
其实我们刚才也提到了这一点,估值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越合理越好。因为估值就是要不断适配企业的长期发展,让估值能够跟上企业的发展节奏,甚至适度超前。
如果估值过高,企业发展跟不上,除非能一直能把游戏玩下去,否则会死得很惨。很多项目都是高高飘在天上,最后重重的摔到了地上,所以企业没必要追求高估值,合理估值又能适配到未来发展趋势的才是更完美的。
再有的误区就是有人认为第三方专业机构的估值具有权威性,其实意义不大,谁都不能成为绝对权威。有一些审计的东西可能有权威属性,但从现阶段来说,估值更多是市场买卖双方博弈的结果,最终还是要在这里找到平衡。
第三种误区是完全按照美国的一二级市场来对标,但其实很多细分市场中美差异还是非常大的。美国市场只能做参照,不能完全当做匹配对象。
第四种是估值对比的apple to apple,这在不同领域的差异是非常大的。水果的apple和电子产品的apple是两个不同的赛道,这就要区别看待。一个市场里再好的东西,放到其他赛道也未必可行。
最后,关于估值我个人给到的建议就是合理及最优,做长周期的事情,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急于透支。泡沫无法体现价值,创业者要靠不懈的努力和自身成长去换真正的市场地位。
点赞(0)
你可能喜欢
说点什么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