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在华为的全球开发者大会,鸿蒙操作系统终于面世了。从华为的表态来看,华为不是要做另一个安卓,而是为了做物联网。根据任正非的说法,这套操作系统能够兼容诸如自动驾驶、工业自动化、印刷电路板、交换机、智能手机以及数据中心等。
面对“鸿蒙系统能不能应用于手机上”的提问时,余承东的回应是,可以,随时可用,但考虑到生态原因,优先使用谷歌生态。如果不能用安卓,会使用鸿蒙,且鸿蒙比安卓更强大。迁移到鸿蒙系统,开发量非常小,一两天就能完成。
鸿蒙画出的新世界地图
从时间进度来看,鸿蒙最初是在2017年提出,到2018年就已经加快速度,5月份华为被美国制裁的时候,鸿蒙OS基本完成,因此在彼时我们看到华为有足够的底气与之叫板,到今天,鸿蒙面世,鼓舞人心之余,也宣告了华为的技术底蕴。
根据余承东透露,HarmonyOS 鸿蒙有四大特性:1、采用分布式架构,可以实现跨终端的能力互助共享;2、低时延和高性能IPC带来高流畅的使用体验;3、基于微内核技术的可信执行环境,通过形式化方法提升了内核安全,全面提升全场景终端设备的安全能力;4、鸿蒙OS可支撑开发者实现一次开发、多端部署,最终实现跨终端生态共享。
从它透露的特性来看,它本质上是用一个操作系统把所有设备串在一起,一个设备可以操作多个终端应用,它也是全球第一个基于微内核的全场景分布式OS。
知乎有位同学的比方很形象——假如你身上有A设备,B设备,C设备,D设备。只要他们用的是鸿蒙系统,你可以用B设备操控ACD,也可以C设备操控ABD。
其次,鸿蒙OS采用全新的微内核设计,即只提供操作系统最基本的少数核心功能与基础服务,比如多进程调度和多进程通信等,它拥有安全特性和低时延等特点。
这种设计有两方面的利好:一方面它利好开发者——一次开发,多终端使用,从源头降低开发成本,微内核的设计又为不同终端实现系统服务时可以做到彼此之间的安全护航;其二是它利好消费者,它带来了跨终端业务协同的无缝体验,鸿蒙的野心其实是要成为消费者生活方式的入口。
本质上,它画出了物联网时代新世界的地图。
鸿蒙是华为5G战略的软件基础设施
很明显,鸿蒙不只是作为震慑谷歌的一枚战略性棋子,而是与谷歌物联网时代扳手腕的一枚武器。
物联网时代就是5G、AI产业发展的下一个方向——从5G时代的特点来看,它所带来大规模、低时延、云计算的分布式技术,都在把技术应用推向万物物联。
无论是智能电视、家电设备、汽车、可穿戴设备以及未来可能普及的AR和VR设备等,以及大量的商用与家用物联网终端,未来都将对接一个全新的操作系统,支持5G应用玩法与倍增的数据流量,释放5G潜力。
从华为公布鸿蒙内核及OS的演进方向来看——鸿蒙OS1.0将在今年首发的智慧屏产品中率先使用,未来三年,除完善相关技术外,鸿蒙OS会逐步应用在可穿戴、智慧屏、车机等更多智能设备中。
很显然,它要打通的是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汽车、可穿戴设备等硬件设备,不是为4G时代打造的备胎,而是一个面向5G的操作系统,鸿蒙操作系统就是华为5G大战略的底层软件基础设施。
当前华为鸿蒙试图通过系统内核将所有智能设备打通之后,再通过服务的外核连接多场景的应用,形成一个统一的生活操作系统,并切入到工业领域。
5G时代的物联网就是互联网的下一阶段,它要连接尽可能多的生活硬件设备或者说物联网工业设备,这个目标很大很远,未来实现的难度也大,也还有颇多变数,还需要面临与谷歌旷日持久的竞争与暗战。
谷歌与华为难免一战
早在2016年,就有人在Google的一段源码中找到了Fuchsia OS的痕迹——Fuchsia OS能跨平台兼容运行,运行平台包括智能手表、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多种设备。
2019年I/O开发者大会上,Google正式公布了关于Fuchsia OS的相关信息,同时在7月9日正式上线Fuchsia OS开发者官方网站。
谷歌之所以要开发一个新的操作系统来实现对Android的覆盖,这源于它在5G时代的焦虑——低时延、高带宽和大容量等5G特性都直指IoT——即“物联网”,它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人、机、物的互联互通。
也如吴军所说,5G走向“更少的能量传递、处理和存储更多信息这个轴心趋势”。
谷歌以Fuchsia新系统取代Android,连接包括电视机、汽车媒体系统、机电脑、家具物联和智能手机等产品,显然是因为谷歌也看到4G时代的安卓可能不太适应5G时代的架构,它需要面向5G万物互联打造全新的操作系统。
据彭博社推测,Fuchsia OS 是 Google 试图使用单一操作系统去统一整个生态圈的一种尝试。这与华为的目标似乎不谋而合。
从谷歌战略步骤来看也能瞧出端倪。过去业内透露,Googel 计划在三年内,先在智能音响和其他智能家具设备上应用 Fuchsia OS ,然后再转移到笔记本电脑等设备上,并最终取代 Android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移动操作系统。
对比华为,双方几乎是类似的战略打法——都不会先从手机、PC等主流硬件入手,而是从智慧家居类产品硬件层面先推广,从自动驾驶等工业领域切入,等待规模成型,再逐步向手机、笔记本等领域覆盖。
而谷歌这个操作系统是兼容安卓技术的,过去安卓基于Linux的内核耦合度较低,一个基于5G更高维度的系统实现对安卓的兼容在技术层面是可以做到的,当年微软操作系统甚至都搞出了基于NT内核的安卓运行环境。
因此,谷歌与华为已经在同一条赛道上相逢,它们的终极目标都是替代4G时代的安卓系统,进入到5G物联网系统阶段,双方或难免一战。
鸿蒙基于emui 9.1版本的方舟编译器的优化版本,在性能上,比安卓原生编译器要快,目前鸿蒙系统的开发进度以及IPC性能(比QNX高了3倍,Fuchsia高5倍)正在赶超谷歌的Fuchsia系统。IPC简单来说,就是进程间通信,即在不同进程之间传播或交换信息。当前鸿蒙微内核结构使IPC(进程间通信)性能大大提高,这意味着进程通信效率与系统流畅性要大大提升了。
谷歌与华为的比拼点在于系统体验的优劣性、对开发者的友好程度以及生态建立的规模与速度。相对谷歌,华为在5G领域或许有更深的理解,5G是云存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实现的必要前提,它当前的想法是用一个操作系统把所有设备串在一起。
华为采用微内核操作系统和目前安卓的宏内核不同,宏内核是将手机系统所用到的所有驱动软件、底层代码、各种管理以及网络协议等都直接保存在了内核当中,好处是资源管理统一,劣势是代码量庞大,久用变慢卡顿,而且漏洞无法避免,系统可扩展性差。
微内核是由一群模块化的最小化软件程序划分成几个单独的运行在不同地址空间的服务,好是时延可控,内核安全性高,代码量小、内核精简、接口统一。
在2014年的时候,有位名叫余天升的业内人士打了这样一个比方:“微内核就是一个皇帝,所有权利集中在他手上,但办具体的事情要找别人。宏内核像国务院,组织机构很庞大,有好多人在管事。”
据相关专业人士指出,从资源管理的角度来说,宏内核肯定是没问题;但是从安全的角度来说,微内核的优势比宏内核会明显得多。
更直白的说,微内核是把核心功能拆解得尽可能小,根据不同设备的需求自由组合,类似一个搭积木的形式,这是华为能跨不同平台部署的关键,安全性与灵活性更高。
之所以说安全性更高,也有业内人士打了一个比方:微内核的设计就好比轮船的水密舱设计——将整艘大船隔离成一个个的水密舱,一个仓破了,船也沉不了。同理,一处系统被攻破,整个系统不至于崩溃。
也因此,余承东表示,华为的微内核可以用于高安全级别的,人脸识别、验证、安防等领域。
不过华为能看到的,谷歌自然也能看到。在当前,尽管是Android是宏内核,但谷歌Fuchsia也是微内核,大家都处在同一水平线上。
另有说法是,谷歌的Fuchsia 有两个内核,一个是轻量级的 ‘LittleKernel’,可用于物联网等小型设备;一个是 ‘Magenta’,从 LittleKernel 开发而来,可扩展性更强,能兼容手机、PC 操作系统。
所以 Fuchsia 不仅满足手机和电脑设备,还兼容物联网设备。当前安卓的开源项目(AOSP)已经包括了Fuchsia的开发工具包,有传闻说Google也已经把安卓的运行时ART迁移到了Fuchsia上——换句话说,Fuchsia也是会完全兼容Android原生程序的。正如彭博所说,谷歌试图从一个新的维度统一整个生态圈。
总的来说,开发一个适用于5G物联网时代的操作系统,要快速形成物联网应用生态,华为鸿蒙、谷歌新系统Fuchsia都面临生态难题。
毕竟,谷歌想在物联网时代,联合广大开发者与手机厂商、硬件厂商形成一个类似当年Android的生态,难度已经今非昔比。因此,谷歌Fuchsia与华为鸿蒙将面向全球市场直接争夺开发者与各硬件厂商。在全球市场,谷歌号召力更大,但在国内市场,华为拥有主场优势。
谷歌的优势就是华为的劣势,正如倪光南院士日前接受采访所说的,在操作系统方面,不一定是我们技术比人家差,而是在生态系统的建设上更加难一些。因为发达国家先入为主,已经在市场中建立了完备的一个生态系统,而新的生态系统必须通过市场的良性循环才能建立起来,这是很不容易的。
从当前来看,Android生态规模上已经足够庞大,全球开发者对Android生态的依赖性更高,毕竟,针对手机与可穿戴设备,谷歌有Android ;针对 Web 应用程序,它有 Chrome OS,都积累了大量的厂商与开发者。
所以,有Android珠玉在前, Fuchsia OS 作为Android的物联网升级版,谷歌说服开发者、带动各领域设备、硬件厂商进入Fuchsia生态,其难度或许要更小。
因此,目前不能低估谷歌在全球范围内的号召力与影响,不能低估谷歌在物联网操作系统上的潜力与能量以及它的生态积累的厚度与深度。当然,谷歌当前一方面还需要依赖华为给Android添砖加瓦,一方面也将与华为暗战物联网时代,两者即合作又竞争的状态可能将长期维持下去。
鸿蒙的战略意义重大,但应理性看待困境不宜捧杀
在贸易战背景下,国人对国产系统的呼声越来越强,而华为凭一己之力将中国在操作系统基础底层的能力提高到一个全新的维度——从自研5G技术到自研麒麟芯片再到如今的自研鸿蒙系统,华为将通信、芯片与操作系统、智能终端全部核心环节跑通了。
虽然说它的成败未定,但就战略意义上来说,这样的开端对于中国的科技产业至关重要,这意味着中国科技产业爬到了食物链的顶端——开始掌控顶层核心环节的话语权。从国民情绪层面来看,对华为的支持可能要超过以往时代。
可以预想的是,谷歌、苹果在物联网时代面临的压力与竞争,要远超4G时代,因为华为跑通了软硬件乃至网络通信的核心关键环节,而谷歌在芯片与通信环节还存在短板。
鸿蒙OS的想象空间的确很大也颇为鼓舞人心,但依然需要理性认识到它目前面临的困境,而不宜一开始就捧杀。
首先是在苹果谷歌两大巨头之外,操作系统的成功尚无先例。从智能手机操作系统来看,Windows phone、三星bada、诺基亚的MeeGo、palmOS、阿里云OS、三星Tizen几乎无一成功。
从今天的条件下,无论是物联网、还是做手机端操作系统的难度比先烈们面临的困境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鸿蒙能用作手机端操作系统,并不意味着它能取代Android,毕竟安卓系统近十年来积攒下来的庞大生态,鸿蒙系统想与之对决,要站住脚跟难度尚且巨大,如果去兼容安卓,也涉及到效率与生态的问题。
其二,鸿蒙OS成长的关键在于应用和开发者的规模,国内厂商的站队与态度非常关键,它们是否会全力支持鸿蒙决定鸿蒙起步的难度。正如胡锡进所说,中国市场可以为它孵化、积累出有竞争力的生态系统。
谷歌有Android的壁垒和生态护城河,具备先发优势与海外市场更强的号召力,生态系统是强者愈强,华为在谷歌嘴里抢食并不是那么容易,当下鸿蒙OS在做的是向全球开发者开源,成立开源基金会,建立开源社区,在前期还处广交朋友、合作、开源的阶段。
其三,国内市场的物联网发展到成熟阶段还需要很长时间,5G真正大规模商用普及还需要时间,这个过程还存在变数与诸多不确定性。
这意味着华为一方面需要等待5G+AI+IoT生态的产业爆发——5G就是5G网络的建设部署的进度;AI是人工智能底层能力,提供算力。AI技术越强,人与设备、设备与设备之间的交互智能化程度越高;IoT产业的爆发需要等待大量的家电、硬件设备被接入网络。5G+AI+IoT就是业内普遍认同的下一代超级互联网。
在目前来看,超级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来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
另一方面,华为需要在物联网产业过程中占据引领与主导地位,它有没有足够的号召力建立起全场景下的生态。
一个操作系统能在各类硬件平台上跑起来不难,难得是一个成熟的应用体系——包括各领域设备上层开发的APP应用,场景测试等诸多适配。
这也是鸿蒙系统优先选择在华为智慧屏上搭载的原因,目前电视对平台的依赖与智能化破局以及建立新的内容生态的需求比较旺盛,开发者规模起量更有想象空间。
从电视,汽车,手机,手表、工业、自动驾驶等领域先试水,从广域领域向垂直领域俯冲,从高维打低维,从新领域向旧领域覆盖,这是一条曲线救国之路,也是一条艰难的突围破局之路。
华为鸿蒙的面世对整个中国的科技产业的鼓舞力量是巨大的,但鸿蒙是否成功,或许需要3~5年之后才能见分晓。
作者:王新喜 TMT资深评论人 本文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我的微信公众号:热点微评(redianweiping)
点赞(0)
说点什么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