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科技行业现状及趋势分析
钛资本 钛资本 2019-06-26
640.jpg

来源 | 钛资本(微信ID:tmtcapital)
作者 | 钛资本研究院

当前,中国是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而瑞士再保险集团则于近期发布观点认为中国将在2030年成为全球第一大保险市场。作为全球最大的保险市场之一,中国的保险科技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不过,相比于银行信贷业的大数据风控、移动支付和流程再造以及证券业的智能投顾等新兴概念,中国的保险业则相对传统,推进应用科技的节奏相对保守。

业内普遍认为,保险行业的IT水平落后于银行业十到二十年。其原因有多方面:首先,银行为实时交易,对帐户、数据、准确率要求非常高;保险更多为非实时交易且环节多,从前端的产品设计、营销、承保、核保、理赔、客户服务、风控到后端的财务管理,业务的复杂性、模块独立性与银行业不同。其次,因为业态不同,银行和保险的竞争对象更多为同业,过去的竞争集中在渠道竞争、产品竞争以及代理人规模的竞争,而没有转向科技竞争;随着科技对于保险影响的不断加深,保险公司也在不断地加大科技投入。

从保险业的体量、基础地位、对其它行业的影响以及场景的丰富性来说,科技应用发展的空间非常广阔。银保监会的成立,对保险行业的格局又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有理由相信,在未来几年保险科技必将是一个厚积而薄发的行业,将有大量的投资机会和优质投资标的出现。

在钛资本新一代企业级科技投资人投研社第15期中,保险科技专家胡武法先生分享了保险科技行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及机遇。胡武法拥有25年IT领域工作经验,涉及保险、银行等金融行业,并有12年大型保险集团IT信息化建设管理经验。他曾就职于美国国际集团AIG中国子公司美亚财产保险,担任IT副总裁一职。他此前在中国平安科技公司担任保险新渠道IT开发部副总经理,负责平安保险集团的保险电销及网销业务信息化建设;并曾担任平安银行IT开发部副总经理职务,也参与了原平安银行与深发展的两行整合工作。胡武法目前任某金融IT类上市公司保险科技首席顾问,负责公司保险科技板块的战略规划及创新业务推进工作。

国内保险市场概况

目前国内有财产险公司有约88家、人身险(含健康险、养老险)公司91家,总共有179家保险公司。除此之外,还有499家保险经纪公司,以及接近2000家保险代理公司,这是整个保险市场持牌机构参与主体。 

过去的2018年,整个保险市场的原保费收入达到3.8万亿,同比增长3.92%,单从增长率看,保费规模的增长速度在显著放缓。2017年,整个保险市场的原保费收入相比2016年增长了20%,2018年对比2017年增长不到4%。其中寿险只增长了不到1%,产险增长了11.5%。

出现这个变化的主要原因,是2017年底保险业监管层面根据市场形势变化在监管政策方面做了较大的调整, 特别是对寿险趸交理财产品方面监管思路做了调整,导致保险行业的整体业务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这个变化促使行业回归到了保险保障的本质,回归了保险业长期良性发展的正确道路,所以对于整体保险行业2019年及后续形势仍然看好。

同时,作为观察一个国家或地区保险市场成熟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国在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和保险密度(保费收入/总人口)方面:2018年全国(不含港澳台地区)的保费密度为2724元,保险深度为4.22%;而在较成熟的保险市场,保险密度在2500美元以上、保险深度一般在7~10%。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中国是保险大国但还不是保险强国,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保险科技市场的参与者

保险科技市场的第一大参与主体,是相对传统的保险公司以及保险经纪公司,比如人保、国寿、平安、太保、太平, 大童、明亚、泛华等等。 

第二大主体是互联网保险公司,典型的包括众安、泰康在线、易安和安心四大家,其业务模式、经营理念、科技投入与传统的保险公司有相当大的差别,在保险科技领域有更多的突破和发展。

保险科技市场还有一类大的参与主体是互联网巨头以及保险业务的上下游关联公司,比如我们熟知的BATJ、TMD等巨头都在保险领域有相当大的布局,有的持有一家或多家保险公司牌照、直接参与保险公司的经营,有的持有保险经纪或保险销售代理牌照并利用自身流量优势给C端提供保险产品服务。同时还有很多汽车厂商、医疗机构在保险业务中有布局,也是保险科技市场的重要参与主体。 

保险科技的创业公司毫无疑问也是市场参与主体之一,比如车车科技、栈略数据、大特保、保险极客等等。从广义上,其实还包括与保险公司合作,提供软硬件平台服务、系统技术服务、数据分析服务等技术服务商,也是这个行业中的重要参与主体。

从保险科技细分行业图谱看,根据不同商业模式的属性,总体来讲可以分成四个大类:

第一类是互联网保险公司,有众安保险、泰康在线、易安保险、安心保险这四大家。

第二类是2A公司,就是给Agent(代理人)端提供展业工具的公司。在这个分类当中有很多公司做得非常好,比如说保险师、腾保保险、超级圆桌、e家保险、i云保等等,它们更多是通过科技手段给代理人群体提供更有效的展业工具,促进业务发展。因为代理人群体是寿险行业中非常重要的参与主体,寿险的个人代理人以及银行渠道,大概占了90%的业务来源。

第三类是2B公司。2B公司有两大类:一类是场景端,包括线上和线下的场景,特别是互联网的流量场景和线下某些特定群体的场景,比如退货运费险、航班延误保险,或者给中小企业提供补充医疗保险、健康管理服务等等;另一类是赋能保险公司,给保险公司的各个业务环节提供科技的支撑,做业务的转型和运营效率的提升。常见的是与车联网相关的技术,比如OBD、EOBI等等,基于车辆的驾驶行为、行使里程、行使区域等数据进行风险评估,帮助车险公司更好地设计产品和服务客户。还有一大领域是理赔,因为理赔永远是保险公司的一个痛点,有不少的公司利用各项先进技术给保险公司在理赔方面提供防欺诈、快速理赔、远程核损定价等等服务,从而提高客户体验、控制理赔的费用。

第四类是2C公司。其中包括:直接面向客户提供综合销售平台或比价销售平台,帮助客户更好的获得想要的产品;其次还有管理型总代理,国外叫MGA (Managing General Agent),这类公司不仅提供销售渠道的支持,还提供产品设计、营销以及客户服务,以帮助保险公司更好服务客户,在国内像大特保等公司具备此类业务属性;再次是网络互助平台,这其实一般不算作保险科技,更多是网络互助计划,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水滴互助及蚂蚁金服的相互宝;保单的管理和智能投顾领域也有不少创业公司。 

保险科技对业务各个环节的影响

保险行业的主要业务环节可以分为保险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及渠道发展、定价核保,以及后续的理赔及客户服务。

因为保险是以大数据为基础做精算,所以大数据对于产品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根据不同群体的风险特征和需求设计针对性的保险产品,比如退货运费险、特殊运动的保险、酒店取消的保险、航班延误的保险、手机碎屏险等等,都是因为有了场景和大数据,这些产品才能够落到实处。

另外,基于保险科技可以提供设计个性化定制的产品,比如说基于物联网的感知UBI设备设计创新的产品,这是保险科技对于产品设计端的影响或者促进。

在市场营销方面,保险科技对于市场营销的在线化、移动化、一站式及比价都有很好的帮助,特别是个性化的智能推荐,根据每个用户不同的特征来推荐更合适的产品,以及智能的精准营销,都是保险科技对市场营销环节的作用。

保险科技在定价核保环节的应用。首先,保险的定价不仅可以应用大数据来分担风险并且计数平均价格,而且可以基于不同人的行为习惯、风险特征,采用一个更丰富的定价因子和数据采集,使得定价更为动态和精准。人工智能在核保环节的作用,比如可以通过智能客服、人机交互的方式来了解客户的需求和信息,可以更好地评估客户的风险,从而提出自动化的承保建议以及提高承保效率。举例而言,在美国有一家公司Betterview,结合无人机获取被保房屋的相关风险信息并基于分析模型为核保提供建议。这些都是保险科技在核保环节的作用。

在理赔和客户服务环节方面,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在远程定损、自动化理赔和反欺诈方面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国内保险科技的发展进程

关于保险科技发展进程其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评判。总体来看,第一个阶段应该始于2012年左右,为做保险科技的1.0时代。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利用互联网通道,把原有产品的销售在线化,把前端渠道和基本的客户服务实现线上化,所以这个阶段对传统业务模式进行了基本改造,这个阶段持续了三年左右。 

从2015年开始,保险科技步入创新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保险场景化,特别是与流量入口的结合,比如携程、淘宝、腾讯、京东结合互联网的业务场景来做保险的定制,形成退货运费险、账户安全险、航班延误险、酒店取消险等。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场景化定制,根据不同的场景需求来定制更具针对性的产品,这个阶段出现了很多个性化产品。同时,在这个阶段,诸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开始在保险业务的局部环节逐步发挥作用。 

保险科技的第三阶段为重构阶段,所谓重构不仅是保险科技在渠道、营销、产品定义方面赋能,更多是重构整个的业务模式,可能会创造出与传统保险业务模式不同的商业形态。

这个阶段不仅仅依赖于保险科技,也高度依赖于监管环境、监管创新、监管容忍度以及业务模式的调整。因为在中国以及亚洲其它国家,例如新加坡、韩国等,都属于高度监管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保险科技发展的步伐快或者慢,非常依赖于监管的容忍和支持。在全球范围内,比如在加拿大、澳洲、马来西亚、德国、英国、美国,保险科技走得比中国更快,因为当地的监管环境相对来说有更高的容忍度。简单举例,在德国有家公司Friendsurance,是一个保险代理公司,其创新模式在于它的保费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实际进入保险公司的帐户,还有一部分当做回报资金池,会根据相同的保险需求,把客户分成一个个小组,到了年底的时候,根据理赔的情况把资金池里没有使用部分返回给被保险人作为奖励。这种模式会激励被保险人更守信用、降低保险赔偿的发生,并且极大程度地减少欺诈风险,最终对于保险双方都是互利的。但是这种模式中短期在国内很难发生,因为监管对保费返还等有着非常严格的控制。

目前国内的保险科技还于处第二个阶段,基本上没有迈入到重构阶段,从目前保险科技创业公司所获得投资的轮次基本上就可以看出端倪。目前中国的保险科技创业公司约有250~300家左右,大部分获得投资公司的投资轮次处于A轮或者B轮,极少进入C轮,所以大部分公司还是处于早期阶段,都在不断地做探索和试错,而且各个细分领域百舸争流,还处于相对野蛮生长的阶段。

保险科技应用到保险业务的主要方向

保险公司其实有大量的用户数据、行为数据等可以帮助保险公司更好地掌握市场趋势和风险情况,推进产品的设计和定价。

区块链在保险行业里也有一些应用。其中在再保领域相对应用较深,因为再保涉及到多家保险公司的约定,比如说有些大风险业务,保险公司承保之后要根据之前的约定,自动或者手工分配到再保公司和其它的共保公司做风险共担,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可以应用区块链技术的场景。此外,区块链的分布式存储、不可篡改、智能合约等等,在业内也有几个不错的产品。比如众安科技联合中再、汉诺威再、通用再等合作发布《再保险区块链(RIC)白皮书》, 联合倡议发起建设再保险区块链公司间交易平台,以区块链为核心技术共同建设再保险平台,提高交易效率,加速推进区块链技术在再保险领域的应用;还有上海保交所与几家外资公司在再保领域提供的区块链产品支撑,该所发布区块链底层技术平台“保交链”,利用保交链技术可实现共保、再保业务信息的线上可信流转,助力形成再保/共保新交易生态。智能合约,即根据约定自动进行再保的分摊和合约的执行,这也是保险业务中应用到区块链技术的典型场景。

物联网跟保险行业的结合有天然匹配,物联网可以很好地感知场景、感知用户、感知用户的动态变化,结合保险场景和业务特征、产品设计,可以在很多方面提升保险产品与用户的互动。比如说车险的UBI(Usage Based Insurance),根据使用的情况来确定保费的缴纳情况等。另外一个就是寿险当中的可穿戴设备,根据健康状况的感知来提供健康建议,包括保费的折扣、返还等。另外物联网在产险当中也有很好的应用,比如可以通过物联网来感知设备运行的状况、开机的时间、运行区域,从而提早进行风险预判和告警。

虚拟现实在保险行业中也有应用,比如国外在建筑工程领域,给工人提供模拟的事件响应。比如面临风险状况时,工人该怎么应对,可以更好地提升工人的风险应对能力和意识,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另外可以模拟汽车驾驶和碰撞体验,加强用户安全教育。 

基因技术或者生物检测技术,在过去的几年其实一直都在帮助保险行业更好地做风险识别,比如辨别客户发病的风险,推进更精准、高效的产品定价和核保,同时利用基因检测技术给客户提供更有针对性疾病预防的监测、减少患病的风险、降低医疗的成本,这对于保险来说也有很好的帮助。

根据KPMG和众安保险发布的研究报告,关于保险科技对于保险行业的影响,最大的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93%和87%的人都认为会对保险未来影响比较大;云计算、生物技术、区块链、物联网所占比例也非常高。 

保险科技对于保险业务不同业务环节的作用和影响程度,根据统计报告来看,影响度最大的是营销与渠道、理赔、产品设计、核保、客户服务。这其实不难理解,在营销和渠道方面,目前保险科技的作用是表现最直接的,保险科技在过去几年的最直接影响是丰富了对保险客户的触达路径、增强了销售渠道的能效,直接促进了保险的销售。第二是理赔,保险科技可以帮助保险业务降低费用、控制理赔成本的发生,包括提高理赔服务的效率,所以这两个方面最受保险行业从业人员认同。

保险科技领域的创新创业现状

上图是国内保险科技初创公司的分布概况。从数据来看,超过10%的初创公司跟销售和营销相关,比如经纪人展业工具、场景定制、综合销售平台、比价等。这些初创公司为什么多选择这个切入方向呢?因为这个切入点比较能够满足保险公司当下的紧迫需求,而且切入门槛相对较低。 

反而在理赔和智能投顾这两个领域,初创公司分布相对较少,有两个原因:第一,这两个领域的技术门槛相对来讲较高,对于团队以及团队沉淀的要求都相对较高,而且这两个方面对于保险的作用是逐步发生的,不是在半年一年就能见到效果,但这两个方向将来对于保险业态前端的展业工具、场景定制、销售平台等有更深远的影响。

从融资额来看,目前处于前部的更多为综合销售平台,很多保险经纪公司参与其中,比如说慧择、新一站等等,背后都是保险经纪公司的业务背景,通过技术手段帮助传统业务做转型。还有管理型总代理、比价平台、车联网技术等等。从融资总额来看,理赔管理、智能投顾、企业团险等的融资总额相对较小,反而可以体现出这些公司目前还是处于初期的创业阶段,有待价值进一步的挖掘和发挥。

保险科技在不同行业的典型案例

第一个例子,to A(展业平台)领域的“保险师”。保险师这个创业公司成立于2014年,定位于为寿险行业保险代理人提供一个可以快速高效生成寿险计划书或者投保方案的平台。因为寿险营销的第一步是要根据每一个人不同的需求,生成一个针对性的保险计划书,而这个平台可以更快、更智能地支持保险代理人。同时保险师会提供在线保险商城,以及保险代理人培训、同业销售经验分享、培训社区。目前保险师已经有超过700万保险代理人注册用户,在业内规模居前。i云保、超级圆桌等都是该细分领域中不错的例子。

第二个例子,场景化定制领域的“保准牛”。保准牛这家公司成立于2015年,是专注于保险场景的定制领域,通过互联网运作方式来创新产品、升级体验,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一些定制化专属保障,目前比较关注的领域有体育保险。目前已经过了A轮融资,发展稳健。在这个领域也有其它不错的公司,比如量子保、悟空保、海绵保等等,创业公司相对较多。

第三个例子,大数据领域的“栈略数据”。栈略数据成立于2016年,专注于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为健康险提供大数据智能风控方案,通过智能科技手段帮助保险公司及时发现核保理赔的高风险、降低赔付支出,识别虚假报案、过度理赔和欺诈的发生,目前已经与十多家保险公司建立业务合作。这家公司的产品包括健康险的智能理赔平台、医保的智能风控平台和长期护理的智能管理平台,是一家以科技为核心竞争力的创业公司。在这个领域还有其它不错的公司,包括七炅、评驾科技、明觉等,有的侧重于健康险,有的侧重于车险市场的大数据分析。

第四个例子,TPA(Third Party Administrator)领域的“易雍健康”。易雍健康成立于2013年,为医疗保险产品提供理赔管理、产品设计和支持服务,帮助保险公司做到精准控费,同时对接医院的数据,解决商业保险公司、医疗机构和参保人的信息不对称、医疗保障缺位、控费手段缺失、健康数据断裂等一系列问题。现在的保险公司特别喜欢费用控制服务,因为本身缺乏专业团队和专业能力来对接各个医疗机构。在这个领域不错的公司还有仁可科技、优加健康、君远健康、健保通、英仕健康等等,优加健康刚成立一两年,目前发展的也很不错。 

第五个例子,2B领域的“保险极客”。保险极客这家公司成立于2014年,主要的定位是给中小企业提供定制化的员工福利保险、补充医疗、健康管理方案,这是一个相对细分的市场。国内为企业提供团体医疗保险的公司很多,像人保、平安,其主要定位是给那些大型企业提供保险服务。那些相对较小的企业的体量比较小而且保费额都不大,也不是个人客户,没法用到个人数字化手段提供产品,所以这在过去是一个保险服务的相对盲区。但是随着保险科技不断的渗入,过去几年有若干家公司在这个细分市场做得很好,保险极客就是相对典型的一家:市场整体反馈好,融资进展也不错,在去年完成了B轮融资。不仅是国内,包括在英国、美国都有不下十家公司,在中小企业领域都有很好的市场表现,得到了资本的认可。

第六个例子,车险领域的车车科技。在国内整个保险市场当中,财产险大约占了1/3左右,保费在1.2万亿左右,这个当中其实70%是车险,大约在8000亿左右。车险是每家大型产险公司都非常关注的领域,在这个领域当中也有非常多的创业公司参与,车车科技是比较典型的一家。车车科技是2014年成立的,在早期比较侧重于线上的比价和销售,对接了五十多家保险公司,给到不同的场景方,比如4S店、修理厂等,提供比价和销售。目前车车科技已经发展成国内最大的车险开放平台,打通了线上和线下的场景,实现车险的一站式投保服务,对接了200多家互联网的渠道、一百多万的投保人、500多万的代理人群体。车车科技在2018年初收购了国内比较大的一家中介公司泛华金控,通过收购完成了线上和线下深度融合,目前车车科技在国内车险网络销售领域走在前列。

在车险领域还有一家公司元嘟嘟,在2017年底成立,定位是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汽车构造和保险条款方面的专业知识,帮助保险公司做车险理赔的风控。它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来做远程图象识别、远程检测,帮助保险公司做理赔的反欺诈识别,包括快速理赔自动化、提高用户感受,控制理赔费用的支出。从目前来看,这家公司的发展比较快,是车险理赔领域比较有代表性一家保险科技创业公司。

在车险领域有一家路比公司,据介绍,该公司提供全方位UBI车险解决方,并与国内一些保险公司达成了业务合作。车险是受到监管重点关注的一个领域,国内近几年对UBI车险非常关注,但在产品上一直没有突破,这跟中国商业车险改革的进程有很大关系。如果要根据使用状况做保费折扣或者返还,在国内当前的环境下还做不到,但是很多科技公司已经在做技术准备,包括与汽车厂商、保险公司合作,做一些前期技术的研发和储备工作。

第七个例子,SaaS领域的南燕科技。南燕科技成立于2015年底,通过SaaS的方式给众多保险经纪公司提供业务管理平台。很多保险经纪公司在科技方面力量还很薄弱,南燕科技提供承保、核保、定损、理赔、客户服务等功能,帮助保险经纪公司更快地与保险公司进行业务对接。南燕科技目前获得了B轮投资,投资方是美国史带保险。 

再来简单看下几个国外项目的情况:

第一个例子,美国的一家公司John  Hancock,中文名恒康人寿保险公司,其实是一家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公司。为什么看这个案例呢?不是因为它在科技上有重大创新,而是因为它在去年做了一个大的业务转型调整,是业内第一家传统寿险公司放弃传统承保方式,转而销售基于可穿戴设备来跟踪客户的健身、健康数据的交互式新型保险。可穿戴设备其实不新鲜,在国内包括平安、友邦其实都提供可穿戴设备来感知客户的健身方式等等。这种良性互动有助于保险科技改变传统寿险营销承保方式。国内像平安、友邦,更多把可穿戴设备作为一个吸引客户的手段或者是客户体验提升计划,并没有跟保费的折扣做关联,当然也跟监管环境有关。这个例子说明,很多国外的传统保险公司,都在利用科技力量促进传统保险业务的变化和转型,更好地进行客户互动、产品业务模式的创新。未来的几年,国内可能会出现相关业态的变化,可以关注。

第二个例子,美国的一家公司Metomile,这是一家比较典型的基于UBI也就是基于使用而确定保费的产品形态。它在美国是一家相对比较标杆性的企业,定位于给一些低行驶里程用户按里程提供保险的公司。传统的模式是无论这个车开或不开、开多或者开少,保费都相对固定。但是美国的这家公司给那些开车比较少的客户提供更好的保费优惠,从它的统计数据来看,它的客户平均每年的保费是全国平均值的一半。这个客户群体其实规模也不小,而且这个模式能更好的适应碎片化场景。比如,私家车的车主加入Uber之后,风险可能会大增,传统的保险公司一般都不愿意去承保这样的客群;而Metomile与Uber合作之后,如果这个司机是处于载客时间段的保险由Uber自己来承担,而非载客时间由Metomile来承担。Metomile的这种模式可以更好地适应碎片化的场景,在美国的口碑和欢迎度不错。当然因为这些科技公司的前期投入比较高,所以本身的财务报表数据目前还不是特别好看,但是随着科技程度不断提升以及市场渗透度的变化,将来应该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第三个例子,美国的一家公司Roost,成立于2014年。这不是一家典型的保险科技公司,定位是基于物联网智能家具的科技服务商,在美国跟14家产险公司合作,开发了一个帮助家庭预防漏水等损失事件的解决方案Alert。Roost通过物联网设备,可以向客户提前或及时发出漏水通知或预警,提高了保险客户和保险商之间的沟通透明度和定价准确度。Roost的数据库与保险公司理赔端是直接对接的,能够帮到保险公司在事故发生后快速核赔和支付,减少了客户等待理赔的时间,客户体验大幅提升。另外因为投保人能够更早的发现事故,将事故的损失控制得更小,这也是保险公司非常看中与Roost合作的价值。所以Roost表面上是一个智能家具制造科技公司,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一家保险科技公司。这类公司在国内也开始出现,将来应该有不错的发展空间。 

第四个例子是Simply  business,成立于2005年,总部位于英国,主营业务为在线上为客户提供定制企业保险和房东保险服务,目前已经为超过40万的客户提供服务。2017年该公司被美国保险公司Travelers以近5亿美元价格收购。Simply Business 平台通过一系列线上评估机制,为中小企业主和房东提供合适的保险业务,覆盖的是长尾的需求。现在已经是英国最大的线上企业保险经纪商,构建了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目前欧美的中小企业保险服务商主要是利用技术和平台优势对接中小企业客户资源,而国内此领域的创业公司则侧重于服务某些特定场景,优化商业价值链。在美国中小企业保险服务商市场一年保费大概是一千亿美金,也就是约6000亿人民币,接近国内车险的年保费8000亿人民币的量级。中国的中小企业数量在4000万到6000万之间,这样一个细分群体有待更好地挖掘。  

保险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机遇

一,数据。从国内外的保险科技发展趋势来看,数据永远是核心。对风险的有效识别和分散是保险业的重要基石,风险识别的基础已经从对历史风险的统计分析,发展成为通过大数据建模实现对风险的高精度、宽维度及时识别。如何更广开源更细颗粒度的获取数据,如何更为有效的使用数据,将成为保险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将促使产品精算、风控管理、人员管理、内控审计等一系列流程,逐步产生深刻变化。 

二,物联网+保险场景。物联网与保险场景的需求有着天然的契合。数据化的必然要求是数据采集的自动化、标准化,这就必然要求数据收集机制,较少依靠不稳定的人工,而是依靠机器本身。传感器也会登上保险的舞台,例如能够收集驾驶数据的车用传感、检测居家老人体温和运动状态的家庭监控传感,智能水表和电表也可以为保险业标的风控建模提供源源不断的数据。这样,以前难以承保的事物将逐步会被纳入保险的保障范围。 

举几个例子:在国内有一家产险公司久隆产险,股东方是三一重工。这家保险公司的经营特色非常鲜明,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远程动态感知大型设备运行的地点、状况、区域、时间段,提前做风险识别和管控;在中国有600万左右部电梯,物联网智能设备可以很好地掌握电梯的运行状况,以便提前介入维修、减少故障发生;美国一家哈特福德(HSB)保险公司,利用物联网设备感知高压锅炉运行状况,进行数据分析和风险提前介入,帮助工厂做风险管理服务和保险服务,市场口碑及经营业绩都很不错。所以物联网与保险不同的细分市场结合,空间非常大。

三,智能、简单、动态。基于数据及规则,结合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手段,可以快速获得合适保险产品,而产品的展示形态、在线投保和理赔流程、保单填写的自动化等都会让消费者具有非常良好的体验。而动态是指保险保障的范围、保费的计算因子等,在不同场景中动态变化,以适应用户的具体需要。

四,保险科技跟其它金融科技的交叉会逐渐增多。消费金融、网贷平台等基于业务场景和客户资源可以为保险科技做更好的补充。比如基于消费信贷场景可以延伸保险科技相关服务,重点服务个人客户和中小微企业来丰富金融产品提供扩大业务种类,因为这些消费场景当中个人客户和中小微企业客户都有较丰富的征信数据,而这些征信数据对于保险产品的设计及承保判断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同时,消费信贷、智能风控等已有场景也为保险服务的触达提供了有效路径。 

在美国有一家网贷平台SoFi,与一家在线保险平台Ladder合作,提供人寿保险;网贷平台提供信用的积分,而Ladder提供相关的保险产品,比如欺诈保险与健康险做交叉销售。这个模式在国内也有很多机会,而且过去一段时间,政策面也对此有很多支持,比如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更好支持民营企业融资的一些若干意见》、银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有关工作的通知》中都提到了保险,特别是谈到如何结合保险服务给民营企业包括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好的融资渠道、并用更低的成本获得融资。

五,大型保险公司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参与者。比如平安、人保、泰康、泰保,在保险科技方面的投入非常大,因为它们一方面有资金、有业务沉淀,懂保险业务也有很成熟的团队。据不完全统计,15家持牌险企投资了48家科技类子公司(其中14家传统险企投资45家+众安在线投资3家),全行业布局在50家以上。

六,健康险市场规模巨大。健康险结构将从理财型为主,转向保障型为主。巨大的市场和密集的痛点意味着巨大机会。随着逐步进入老年化社会,养老及看护相关产业符合国家政策鼓励方向,保险需求也会进一步放大。

七,初创企业有机会在中小微企业领域保险服务市场获得突破。传统保险业务模式下,商险市场主要对面大型客户设计保险产品、提供风险保障服务,个险市场面向个人客户提供针对性保险产品。但传统保险产品设计、线下销售及服务模式严重阻碍了针对数量巨大的中小微企业保险需求的挖掘和服务的有效触达,而基于移动互联、在线支付、全流程服务线上化及自动化、大数据行业风控模型及反欺诈技术等的保险科技应用,逐步实现业务模式的标准化、线上化、自动化、自助化,将可充分激发传统业务拓展模式下无法有效满足的中小企业保险需求。

保险科技与监管

中国当前的保险监管环境其实是较为严厉的,随着去年一些监管部门的归并,比如银保合一(现在为银保监会),监管力度不断趋紧。近期发布的与保险科技相关的监管规定值得大家关注:

2018年10月,银保监会下发了《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草稿)》征求意见,这个《意见稿》是2015年颁发的《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的升级,此次意见稿进一步将可不设分公司经营的险种扩容,对于不具备大量分公司资源的中小险企来说无疑是大利好。业内人士认为,此举有利于中小保险公司进一步利用互联网渠道加强创新、建立核心竞争力。此外,该意见稿也对续保服务、禁止默认搭售、反欺诈等方面做了明确要求。另外,互联网信息披露和产品宣传也已成为今年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的重点。

2019年2月,银保监会下发了《关于加强保险公司中介渠道业务管理通知》,提到保险公司及其工作人员不得通过中介渠道业务主体给予或承诺被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保险费回扣或其它利益。当中涉及到不可以用积分兑换来抵扣保费,因为在过去的一年当中,有很多的平台利用积分给会员提供优惠,都会受到银保监会约谈,特别是在车险、健康险等领域,一些公司受到了相应的处罚。

另外,《通知》要求销售过程可回溯。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应完整记录和保存互联网保险业务交易信息,确保交易全面记录、不可篡改。交易信息应至少包括:产品宣传和销售文本、销售和服务日志、投保人操作轨迹、留存网页快照等。因互联网保险业务产生投诉纠纷的,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应在处理过程中全流程还原交易过程和细节。因自身原因不能还原交易轨迹的,应按照有利于投诉人的原则处理消费者诉求。 

钛资本研究院观察 

保险科技行业是一个快速发展中的朝阳行业,也为广大科技创业者提供了创业创新的机会与空间。与银行业不同的是,保险行业虽然规模巨大,但保险业务属于低频业务,功能和产品也没有银行业那么复杂,但保险业务对于风控的要求则高于银行业,这相应为科技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舞台。另一方面,保险业不像银行业那样受到高强度监管,这为保险业的组织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我国的保险信息化基础相对薄弱。根据《中国金融科技运行报告(2018)》,我国保险行业的信息化投入,远未达到国际上保险业IT支出占营业收入5%左右的水平,而且我国保险业的信息人才储备也严重不足,保险公司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信息系统整合和协同效应相对较弱。因此,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保险科技和相关创业公司,不仅能够引领我国保险业的信息化发展,甚至可以弯道超车、直接跳过按部就班的信息化建设,一步到位最新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和解决方案。

钛资本研究院认为,无论是保险科技的创业公司、投资人还是保险公司的CXO,都要有一个新一代保险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全局观,用数字化统筹信息化、用信息化辅助数字化,同步投资和建设信息化与数字化,最终创造具有高度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保险公司和保险行业。

【本文是钛资本研究院文章。钛资本是专注于企业级科技的投资银行和管理咨询服务平台。微信公号:钛资本(tmtcapital)】

分享到

点赞(5)

说点什么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