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最受关注的国内科技企业有两个,一个是华为,另一个则是联想。同是焦点,但外界对两者的看法却截然不同。前几天杨元庆称联想不打算做操作系统和芯片的公开表态,更是招来了愤怒网友的批评,被认为是没有骨气、忽视技术研发的新表现。
本来近年联想的品牌形象就倍受打击,这次杨元庆的发言更让联想陷入被动。一位联想的公关曾经在微信群里这么形容自己的感受:“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不过,抛开公关层面的因素,从竞争策略上来说,杨元庆的表态其实还真的没有什么大问题。
新近财报数据大好,联想难得地扬眉吐气一回
近年来,联想被人所诟病的是不重视技术研发、投入过低,横向比联想比不上惠普、戴尔,纵向比它更远不如英特尔、微软、IBM。放在国内而言,联想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也难言领先,更是被华为等新兴巨头超过。
因此,杨元庆声称不做操作系统和芯片,很容易被外界惯性解释为不舍得投入。但至少从操作系统来说,这种解释并不能站得住脚。
开发自主的操作系统不仅需要大量资源投入,而且还需要打破现在格局构建新的生态体系。如果仅仅是前者,归根到底还只是钱的问题(人才和技术也可以买入),而我们知道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往往都不算什么难题。真正麻烦的是,即使有了自主操作系统,后来者也很难从现有玩家手中获得市场份额。
以手机操作系统为例。苹果的iOS占据了先发优势,率先构建起了封闭的生态体系,如今仅苹果应用商店每年就达到了数百亿美元的经济规模。而谷歌的安卓则通过开放策略成功地实现了对iOS的反超,成为全球安装量最大的操作系统。不过,它的市场份额却非抢自苹果,而是从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功能机玩家身上夺来的。其他如微软的WP、黑莓的BB10、三星的Tizen等手机操作系统,当时在技术上未必落后于安卓,但难以赢得广大开发者支持而迟迟无法构建起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体系,最终都无奈出局。
同样,电脑产业已经非常成熟,现有两大操作系统格局是多年市场竞争的结果。自从IBM选择微软开始,电脑操作系统就是微软的一统天下,除了苹果电脑那一小块自留地之外。期间并非没有其他厂商试图挑战微软的霸主地位,2014年就有推出国产操作系统遏制微软的传言,2016年韩国软件公司TmaxSoft发布了TmaxOS,但这些所谓挑战都都仅限于传言而已,未对市场产生明显影响。
诺基亚、黑莓的粉丝忠诚度算得上很高了吧,但应用匮乏仍将其手机业务送进了历史的坟墓。即便是联想研发出了自主操作系统,也极可能重蹈覆辙。别看很多粉丝高喊支持自有系统的口号,但他们绝大多数人无法逃脱真香定律,不会容忍缺乏应用的新产品,最终还是将站在现有系统产品一边。
无论是操作系统还是芯片产业,联想都将面对实力超强的竞争对手,成功的概率极低。作为一个理性竞争的企业,联想确实没有必要浪费宝贵资源进入这两个行业。
操作系统可以不做,但芯片设计不能没有
有人可能会反驳说,虽然研发操作系统和芯片短期内没有什么帮助,但从长期竞争策略是有好处的,联想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忽视长期利益。这种说法的原则确实有道理,但结论同样有待商榷。
首先,多元化策略最好是建立在现有的核心竞争力基础上,而联想进军操作系统和芯片并无优势。联想目前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还在电脑行业的产品设计、供应链管理和市场营销上,这些现有优势无法共享到操作系统和芯片上来,没有加分作用。我们常常强调说,不顾企业自身条件和情况,为了多元化而多元化是不可取的。企业的宝贵资源是有限的,联想同样不应该将资源浪费在没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上。
其次,进军操作系统和芯片业,会破坏联想与其他厂商的关系,反而削弱其整体竞争力。在现有产业链中,联想与系统开发商(微软)和芯片商(英特尔)保持着良好的长期协作关系。这本身也是联想竞争力的一部分,帮助联想成长为行业巨头。如果联想向这两个产业延伸,势必将破坏现有的合作关系,与微软和英特尔等成为竞争对手,遭到它们的报复反而削弱自己的整体竞争力。届时,联想很可能挑战微软和英特尔未果,反而由于被它们排挤而拱手将市场地位让给惠普或戴尔等直接竞争对手。
再者,最根本的是,企业的使命是对股东负责,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华为启动操作系统备胎值得肯定,因为它很可能遭到制裁而丧失使用安卓系统的资格。但没必要要求联想照搬华为的做法,毕竟各个企业有着不同的竞争环境。不只是联想,包括中兴、OPPO、小米等在内的国内企业,都是基于国际化分工合作的受益者。操作系统和芯片只是外界希望联想去做的面子业务,进军没有效率优势的业务并不符合企业和股东的利益。
具体到操作系统和芯片两个产业上来,我认为联想自己开发操作系统确实没有必要,但芯片行业应该适合介入。杨元庆说不做芯片有可能是指生产制造环节,芯片加工有着非常高的经济规模,至少需要投入数十亿美元,联想相关技术薄弱且缺乏客户基础,进军芯片加工与台积电等竞争毫无胜算。
现有芯片产业高度分工,代工、测试、封装等均已十分成熟,成本低而且品质有保障。企业进军芯片未必一定要从事加工,像苹果、亚马逊、华为百度、阿里等科技企业都选择了从设计入手,既强化了核心竞争力,又不破产现有的供应链协作关系。像苹果的手机CPU芯片,就是自己设计、委托三星代工。PC产品中使用的芯片众多,联想作为PC产业巨头完全不切入芯片在策略上是说不通的。
三星的成功堪称是国内科技企业的他山之玉
尽管杨元庆不做操作系统和芯片的说法很有道理,但联想近年来策略转型不太成功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联想屡屡遭到外界质疑的主要原因。早在三年前,我总结认为,联想之所以被外界看衰,是它没能完成从PC到移动设备、从制造到服务、从工业品牌到消费品牌、从营销到技术驱动等四方面的转型。
作为后来者的科技企业,如何才能不断实现技术突破、提升核心竞争力呢?韩国三星无疑是最值得国内企业学习的一个榜样,其得以反超众多国际巨头的根本在于:有着明确的长期策略,并坚决执行。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三星就确定了加大技术研发追赶国际巨头的长期竞争策略。它将多元化方向锁定为以下几个特点的产业:1、资本密集、需要持续投资,2、周期性明显,3、无需基础研究。三星充分利用每一次周期性的弯道机会,当其他国际巨头减少研发投资时,它却反其道行之加大投入,逐渐缩小与对手的差距。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三星终于反超一干对手成为新的技术领导者。
与卧薪尝胆、志在高远的三星相比,国内科技企业无疑在策略和执行上相去甚远。当我们羡慕三星在屏幕、处理器芯片、内存和存储等核心组件优势明显时,却往往容易忽略了人家为此付出了两三代人、30多年的心血与汗水。向三星学习它的长期竞争策略,构建更强有力的核心优势,或许是联想等国内企业走出当下困境的优先选择。
蚂蚁虫——科技自媒体、企业战略分析师,虎嗅、钛媒体、艾瑞等多家科技网站认证作者,曾入围2015年100位科技自媒体作者、2016年钛媒体10大年度作者、2016年品途网10大年度作者、2018年砍柴网年度作者,微信公众号:miniant-cn。
点赞(0)
说点什么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