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人民网发出文章《跨境电商,跑出时代加速度》,文章讲述了进入 21 世纪以来,中国跨境电商异军突起,改变了传统商品交易的组织方式,成为跨境贸易领域中最具竞争力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引擎。
一些人用“元年”来形容 2019 年度的跨境电商,在经历近几年的“严控”之后,从业者们对 2019 的行业势态发出了新期许。而如今,一年过半,再加上国际局势以及贸易摩擦等因素,跨境电商未来的发展道路到底如何,依旧是不容小觑的问题。
1
跨境电商,全称跨境电子商务,是一种国际性的商业活动,指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进行电子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大约在 2000 年左右,eBay 和亚马逊等外资电商渐渐进入大众视野,虽没有引起特别大的规模与影响,但“进出口”的交易模式已经日渐清晰。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国内跨境电商的盘子越做越大。根据中国海关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 年来,跨境电商的进口额年均增速接近 80%,2018 年的进口额已经达到 786 亿元(不包括代购等渠道的进口额),根据某研究机构的数据测算显示,2020 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额将达到 12 万亿元。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为跨境电商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同时,政策也在不停地规范和促进跨境电商行业的发展。201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正式实施,从各方面规范电商运营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它对物流监管更加严格,改变了原有的税务征管方式等,联动税收、物流等多个数据系统,全面推动行业合规发展。
2
跨境电商的高速发展,离不开政策法规的逐步确立,同时,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也在不断推动着跨境电商行业向前发展。
强大有力的消费需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 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28228 元,比 2017 年名义增长 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6.5%。同时,截止 2018 年 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 8.29 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 57.7%。民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经济水平搭配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态势,为跨境电商提供了良好的消费土壤,另外,随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超越城镇居民,我国三线城市及以下地区或许是下跨境电商的下一个新标地(下沉市场相关内容可点击报告解读 | 进击的小镇青年)。
消费者个人限额提高。随着电子商务法的出台,消费者的个人交易额得到提高。以往,单次交易限额为 2000 元,年度总限额为 20000 元,新法规实施后,单次交易限额提升至 5000 元,年度总限额提升至 26000 元,并且将会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而不断调整。
消费习惯的训练与形成。“618”、“黑色星期五”等一些列电商网购节在不断教化着消费者训练自己的消费习惯与行为,各大平台各出奇招,品牌商们共同发力,即使各方的竞争状态日益白热化,但不可否认的是,消费者的“海淘”习惯,已经逐步被训练、养成。
行为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消费者在各大跨境电商平台上发生的行为数据,为平台本身提供了天然的数据基础,各大平台利用神策分析等第三方工具,对平台上用户的拉新、转化、留存、促活以及产品迭代等不断优化。大数据能力的提高为跨境电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3
一桩受政策影响的跨境生意。跨境电商的生命周期中缺少不了政策法规的影响,跨境电商游走在中国与全球多国的贸易体系中,它的生存与发展模式均会受到全球化的同频共振,如何在跌宕起伏的全球经济模式中保持自身航线有序的行驶,是跨境电商无法规避的问题。
大数据安全迫在眉睫。2017 年《网络安全法》落地,2018 年 9 月《数据安全法》的立法已经走上快车道,而跨境电商的线上交易数据也与境内电商一样,涉及同样的问题与挑战。如何合法合规的获取用户信息,如何合理合适地调取与使用用户数据,如何在用户隐私与利益最大化之间寻求平衡点,是跨境电商要深思的内容。
物流的影响力日渐增大。跨境物流行业与境内物流行业在行业标准、内容、行为规范上均不相同,对于跨境电商来讲,如何更好的保证物流效率,是其在行业竞争中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同时,在法律法规的监管之下,物流行业如何优质资源配置、如何突破现有困境、如何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都是摆在面前的问题。
简而言之,跨境电商在政策法规的完善下逐渐进入正轨,而未来,在推动其健康发展并不断创造新鲜生命力的道路上,它或将开启新的时代篇章。
点赞(0)
说点什么
全部评论